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氣候變化引數百萬人走上街頭,真相嚴重到什么程度?

2019-10-14 10:57 來源: 返樸 |作者: 祝葉華

在9月23日開幕的氣候行動峰會上,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科學家們為全球氣候變暖再添猛料:如果維持高溫室氣體排放,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將上升1.1米,到2300年將上升5.4米,而這一變化正是人類自己造成的。氣候變化對地球環境和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沖擊將是難以估量的。

全球變暖是一個無法回避的話題,隨著氣候變化加劇,我們會聽到越來越多因為全球變暖帶來的壞消息:魚類資源驚人地減少、珊瑚礁大面積死亡、海平面逐年上升、數億人遭受氣候災害……

數百萬人走上街頭抗議氣候變化 在聯合國2019氣候行動峰會于9月23日開幕之前,全球150多個國家發生了氣候大罷工。9月20日星期五的全球動員出現在世界各地的頭版之后,整個星期不斷升級的行動以9月27日星期五的第二個全球行動日達到高潮。9月20日至27日,共有創紀錄的760萬人走上街頭,要求對氣候變化采取緊急行動。從雅加達到紐約,從卡拉奇到安曼,從柏林到坎帕拉,從伊斯坦布爾到魁北克,從瓜達拉哈拉到亞松森,在大城市和小村莊,全球數以百萬計的人攜起手來,發出保護氣候的聲音。他們要求逐步淘汰化石燃料,控制在亞馬遜雨林和印度尼西亞的燃燒和砍伐森林,并立即向可再生能源過渡。

9月20日,美國布魯克林,一群學生走上街頭抗議氣候變化 | https://brooklyneagle.com/articles/2019/09/20/climate-strike-brooklyn-nyc/

在9月23日開幕的氣候行動峰會上,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科學家們為全球氣候變暖再添猛料:如果維持高溫室氣體排放,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將上升1.1米,到2300年將上升5.4米[1]!如果對這些數字不敏感的話,那么英國南極考察隊的Michael Meredith的舉例可能更直觀。他說,海平面即使只上升10厘米,也會對沿海城市和國家帶來嚴重影響,即使是發達國家,情況也很嚴重,需要加強海岸防御。對于較貧窮的國家,這可能導致災難性后果[2]。

堅實證據鏈證明全球變暖是人類驅動的 全球氣溫上升的證據無處不在,大量直接或間接的證據已經形成了堅實的證據鏈:近百年來全球氣候正在快速變化,且這種變化是人類驅動的。有系統性基于同行評議的研究發現,保守估計全世界超過97%的科學家都認為,人類造成的全球變暖正在發生[3-4]。

2014年,來自世界各地的1300名科學家向聯合國提交的一份關于氣候變化的報告中稱,過去50年來人類活動直接導致地球溫度升高的幾率有95%[5]。近年來,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一直是許多政治爭議的主題,尤其是在美國。但隨著科學證據越來越夯實,共識越來越不容忽視,關于人類是否造成了氣候變暖的爭論正在轉移到如何做出最佳反應的問題上。

要回答如何應對全球變暖,首先需要搞清楚,全球變暖的原因是什么?

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等溫室氣體會吸收熱量,導致地球升溫,這就是溫室效應(相當于棉被的保溫效果)。溫室效應在自然調節氣候溫度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它的存在讓地球不至于太冷。然而,自工業革命以來,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燒、森林砍伐和現代農業等人類活動,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一直在快速增加,打破了地球系統的能量平衡。這意味著更強的溫室效應和更多的熱量。這些熱量加熱了大氣、陸地、海洋,融化了冰川和冰蓋。IPCC在2013年的一份報告中指出,自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經上升了40%,導致地球表面氣溫上升了1℃[6]。

北極變熱,讓北極熊處境艱難| https://media.nationalgeographic.org/assets/photos/000/280/28044.jpg

要認清的是,氣候變化的影響不僅體現在溫度上,還有整個地球的系統性變化。氣候變化影響到了整個人類和生態系統的各個方面。這些影響當然包括一些正面的影響,比如北極海冰融化帶來的北極航道的打開對運輸業是正面影響,但如此快速和系統性的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居多。這些影響包括更極端的天氣狀況、海平面上升、沿海生態系統的破壞、重要物種和農作物的損失、人口遷移以及全球經濟的巨大損失。從喜馬拉雅山的冰川退縮到海洋中的珊瑚白化,再到極端天氣頻發,例如每年愈演愈烈的熱浪天氣[7]。氣候變化的影響無處不在。

海水升溫讓海洋黯然失色 海水吸納了全球變暖90%以上的熱量,吸收了20%~30%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這意味著海水為陸地人類和生態系統提供了緩沖,使他們免受氣候變化帶來的最嚴重影響。不過在全球變暖的施壓下,海洋已經逐漸承受不住。

過去10多年來,海洋溫度在不斷刷新記錄。通過對最近4次海洋加熱觀察的分析,科學家得出了讓人焦慮的結論:溫室氣體所捕獲的熱量使海洋上升的速度比之前預計的快[8]。而海洋吸收額外的熱量會有各種各樣的“回報”:溫暖的海水改變了洋流,部分地區將會有更多的降雨,這可能導致洪水,而其他地方降雨的減少可能意味著干旱的頻發;更熱的海洋也助長了更強的颶風和更強的風暴。另外,當水面變暖時,它變得更輕,這就導致其更難與下面較冷且營養豐富的海水混合。從微小的浮游生物到牡蠣,再到巨大的造礁珊瑚,所有用對酸敏感的碳酸鈣來造殼的生物都面臨著壓力[9]。

白化的珊瑚 | https://theglobalclimate.net/coral-reef-bleaching/

大規模的珊瑚白化是氣候變化引發的一個全球性問題。由于海洋熱浪持續時間越來越長,珊瑚不能承受長時間的高溫,開始死亡,珊瑚礁的多樣性因此逐漸減少。自2016年以來,大堡礁的一半珊瑚已經被漂白致死。大堡礁的黯然失色說明了海水升溫破壞的范圍有多廣:2016年30%的珊瑚死亡,2017年為20%。沿礁北岸的大部分海洋生態系統變得貧瘠,幾乎沒有恢復的希望[10]。

2017年3月,一名潛水員正在檢查大堡礁的珊瑚白化現象 | https://edition.cnn.com/2017/04/10/asia/great-barrier-reef-coral-bleaching/index.html

這對珊瑚礁本身是毀滅性的,對生活在附近并依賴它們的群落也是如此。珊瑚礁起著屏障作用,可以減弱風暴和海浪對沿海社區的沖擊;作為許多魚類的育嬰區,它們還為沿海社區提供了旅游和文化資源。海洋變暖也影響了沿海地區人類賴以生存的漁業。因為為了尋找更涼爽的氣候,許多海洋物種已經向高緯度進發[11]。

海水溫度上升對海洋生物、全球極端天氣以及沿海城市的影響正逐漸顯露出來。海洋變暖將是這一代人面臨的、尚不為人所熟知的最大挑戰。

海平面升高的慘重代價 IPCC在最新的報告中警告稱,由于全球變暖,過去一個世紀才發生一次的極端海平面事件,到本世紀中葉將在世界許多地區每年發生一次。IPCC在9月23日結束的第51屆全會上批準并接受了《氣候變化中的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這份報告由來自30多個國家的100多名科學家撰寫,他們審閱了大約7000份出版物,首次系統性考察了海洋和冰凍圈氣候變化科學的進展。報告提出海洋和冰凍圈氣候變化正在加速,使許多生態系統和人類置于危險之中[1]。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Ko Barrett表示,“海平面上升及其相關影響威脅著全球大部分人口的生命和生計。”

“對許多人來說,海洋、凍土、北極、南極和高山地區似乎很遙遠。”IPCC主席Hoesung Lee在一份新聞稿中說?!暗覀円蕾囁鼈儯⒃谠S多方面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它們的影響——天氣和氣候、食物和水、能源、貿易、交通、娛樂和旅游、健康和福祉、文化和身份認同?!?/div>

居住在沿海地區的人口占地球總人口的27%,他們承受著更高的海平面和更強風暴的沖擊。目前“熱浪”席卷海洋的頻率是30年前的2倍[12]。任何海平面的上升都會在一場強烈的風暴造成的巨浪中被疊加放大。科學家們認為,2012年颶風桑迪襲擊紐約期間,海平面上升造成了另外90億美元的財產損失[13]。與50年前相比,美國漲潮引發的洪水增加了300-900%[14]。

颶風桑迪肆虐后的美國新澤西海岸 | 中國新聞網

在全球升溫的進程中,格陵蘭島和南極冰蓋也正在加速融化。2007-2016年間南極冰蓋的融化速度是1997-2006年間的三倍,格陵蘭島的融化速度是以前的兩倍。雖然這些大型冰蓋處于加速消融中,但較小和分散的高山冰川也很重要,他們也處于加速消融中。如果溫室氣體排放持續強勁增長,到本世紀末,海平面可能會上升60至110厘米。但即使是這樣,科學家對海平面的估計也是保守的,因為如果南極冰蓋崩塌,情況可能會變得更糟。有跡象表明,目前這種不穩定正在發生……如果這是真的,那么在未來兩三個世紀里,海平面有可能上升幾米。這對6.8億生活在沿海低洼地區的居民可能是災難性的。

氣候變化可能“孕育”著更強大的海浪 | https://newatlas.com/global-warming-ocean-waves-power-wind-climate/58053/

故事其實不必以悲劇收場 地球變得越來越熱,一步步威脅著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除非各國迅速采取行動消除溫室氣體排放,否則這些挑戰只會變得更糟。IPCC多份報告均指出:果斷且強有力的行動有可能阻止或避免一些最嚴重的影響。

城市轉型聯盟(Coalition for Urban Transitions)的一份新報告強調,到2050年,大約70%的世界人口將在城市生活。作為一個整體,城市居民最終要為今天所有溫室氣體排放的四分之三負責。但利用現有的技術和政策,到2050年,城市的碳排放可以減少90%。那要拉動的最大杠桿是什么?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城市需要建造更好的建筑,或者對現有的建筑進行改造,這樣它們就會消耗更少的能源。根據該報告的計算,到2050年,通過提高建筑能效,約30%的城市排放可得到削減[15]。

另外,一段時間以來,關于減少碳排放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政策討論基本上都沒有涉及海洋。《氣候變化中的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指出:基于海洋的適應和減緩措施可以增加實現1.5℃目標的可能性,同時也可幫助解決其他社會挑戰,包括經濟發展、糧食安全和沿海社區的恢復能力。保護海洋可以幫助我們抵御氣候變化的影響。以海洋為基礎的氣候解決方案可以減少多達21%的排放,從而在2050年前將全球變暖控制在1.5℃以內。利用海上浮動風力發電場等技術產生的可再生能源是無碳能源,對野生動物的影響比陸地風力發電場更小;減少海洋運輸和運輸中船舶的碳排放,防止“藍碳生態系統”的損失;海鮮是一種相對低碳的蛋白質來源,如果以一種生態良好的方式管理漁業,海鮮可能是牛肉的不錯替代品[16]。

兩種截然不同的未來擺在我們面前:如果能夠采取行動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就能將氣候變化限制在“可控范圍”,并減小對人類和生態系統的影響,而減排失敗將使人類和其它物種“非常難以”適應,造成更大的社會經濟風險。但這個故事其實不必以悲劇收場。

感謝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成里京博士幫助審定本文。

參考文獻[1] https://www.ipcc.ch/srocc/home/.[2]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2217611-ipcc-report-sea-levels-could-be-a-metre-higher-by-2100/.[3]https://www.ucsusa.org/global-warming/science-and-impacts/science/scientists-agree-global-warming-happening-humans-primary-cause#.XDSuK2Z0d-U.[4]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1088/1748-9326/8/2/024024.[5]https://www.ipcc.ch/report/ar5/syr/.[6]https://www.ipcc.ch/site/assets/uploads/2018/03/ar5_wg1_headlines.pdf.[7] https://www.ipcc.ch/sr15/.[8] Cheng, L., J. Abraham, Z. Hausfather, K. E. Trenberth, 2019: How fast are the oceans warming? Science, 363 (6423), 128-129. doi: 10.1126/science.aav7619.[9]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news/2018/06/ocean-acidification-underwater-drones-gliders-science-environment/.[10]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magazine/2018/08/explore-atlas-great-barrier-reef-coral-bleaching-map-climate-change/.[11] https://edition.cnn.com/2019/09/25/health/fish-climate-crisis-ipcc/index.html.[12] Mathew E. Hauer, Jason M. Evans & Deepak R. Mishra. Millions projected to be at risk from sea-level rise in the continental United States[J]. Nature Climate Change,  volume 6, pages 691–695 (2016).[13]https://www.climatecentral.org/gallery/graphics/storm-surge-and-sea-level-rise-advancing-waters.[14] https://oceanservice.noaa.gov/facts/sealevel.html.[15] https://urbantransitions.global/urban-opportunity/.[16] Ove Hoegh-Guldberg, Eliza Northrop, Jane Lubchenco. The ocean is key to achieving climate and societal goals[J]. Science, 27 Sep 2019:Vol. 365, Issue 6460, pp. 1372-1374, DOI: 10.1126/science.aaz4390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