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代人未能履行保護地球的責任,這必須改變。”
當地時間9月23日,在紐約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上,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開幕式上呼吁各國立即行動,在氣候危機終結我們的生命之前,讓危機停止。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默克爾、印度總理莫迪等多國首腦出席氣候行動峰會,并發表演講。
當地時間9月23日,美國紐約,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召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發表講話。圖/視覺中國
峰會長達8小時 各國首腦輪番表態
據聯合國網站報道,約60國領袖23日齊聚美國紐約,出席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發表聲明稱:包括66國政府、10個地區、102座城市、93家企業與12位投資人的“2050集團”,全數承諾在2050年前達成“
碳中和”目標,即
碳排放量達到“凈零”水平。
古特雷斯重申,“這不是氣候對話峰會,我們已經進行了足夠的對話;這不是氣候談判峰會,你們無法與自然進行談判。這是氣候行動峰會,從一開始,我就說過,峰會的入場券不是華麗的辭藻,而是具體的行動。”
長達8小時的氣候行動峰會上,德國總理默克爾率先發言稱,工業化國家的碳排放量較大,加劇了氣候危機,因此有義務利用技術、知識和財力阻止氣候變暖,“德國認知到了自己的責任,將把應對氣候變化的財政預算從20億歐元增加至40億歐元。”
“各國政治領袖不能再對氣候危機裝聾作啞。”法國總統馬克龍承諾,法國將于2022年關閉最后一座熱電廠。他還針對美國喊話,“我們不想和反對《巴黎協定》的國家進行新的貿易談判。”
印度總理莫迪表示,“已經沒有時間再來討論環境
問題,全世界現在就要行動。”他強調使用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并介紹印度如何成為太陽能大國,已經和全球80個國家合作推廣太陽能。
據外交部網站消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特別代表、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出席氣候行動峰會并表示,作為國際社會的負責任一員,中國言必信、行必果,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征程中不斷邁出新步伐。中國踐行新發展理念,決心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總統特朗普意外現身氣候峰會,沒有發言,僅停留了15分鐘,聽取印度總理莫迪和德國總理默克爾的講話后離席。
16歲的瑞典氣候變化活動人士格蕾塔·通貝里成為此次峰會最受矚目的明星之一,她曾因發起“氣候罷課”獲得諾貝爾獎提名。通貝里對世界各國領導人提出嚴厲批評,稱他們在全球變暖問題上不作為,辜負了未來世代,并將世界推向一個“大滅絕”時代。她在開幕式上詰問臺下的各國政要,“你們怎么敢?依賴年輕人為氣候行動主義爭取支持,依賴年輕人帶來希望,這完全是錯誤的,你們用你們的空話竊取了我的夢想和我的童年。”
峰會開幕前,160多個國家的數百萬青年于9月20日走上街頭,發起了一場全球范圍的“氣候示威”,通貝里也加入了在紐約舉行的活動。她表示,推進氣候行動,青年一代“團結一致、勢不可擋”。
格蕾塔·通貝里發言。圖/視覺中國
世界氣象組織警告:過去五年可能是“最熱的五年”
為了給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提供行動指南,世界氣象組織9月22日發布了一份最新報告——《科學聯合》(United In Science),強調應對全球變暖的既定目標與現實情況的差距日益明顯,且不斷擴大。
根據《科學聯合》報告,2015年-2019年有望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五年,可能比工業化前(1850-1900)平均氣溫高出1.1℃。升溫帶來的氣候影響包括冰蓋融化、海平面上升,以及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等。
科學家們發現,氣候變化的進度和嚴重程度遠遠超出十年前的預測和評估,全球正面臨關鍵的氣候臨界點。大范圍、長時間的熱浪,前所未有的森林火災,以及熱帶氣旋、洪水和干旱等極端氣候事件對社會經濟發展和自然環境造成嚴重影響。此外,隨著氣候變化不斷加劇,城市在高溫熱浪面前也越發脆弱。
隨著氣溫升高,包括南極、北極在內的極寒地區的海冰正在加速消融。海平面上升加速,海水的酸度也在增加。《科學聯合》報告稱,2015年-2019年間的冰川質量損失是有記錄以來最高的5年。
報告強調,如果不立即提高國家自主貢獻的目標并采取行動,全球升溫超過1.5℃將“不可逆”。如果到2030年依舊無法解決排放問題,將氣溫升幅控制在低于2℃的目標也將難以實現。
綜合各項研究再次證實,人類活動是導致地球系統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國際社會只有采取全方位措施,進行“深度脫碳”的經濟轉型,才能避免全球變暖帶來的不可逆影響。
9月20日,美國西雅圖,民眾參加氣候變化游行。圖/視覺中國
對話
《科學聯合》報告合作編寫者麗莎·席佩爾:
如果全球升溫超1.5℃ 負面影響將不可逆轉
作為2019年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科學咨詢組成員,麗莎·席佩爾致力于為參與峰會的各國領袖提供關于氣候變化的科學建議,并參與了《科學聯合》報告的編寫。同時,她還是牛津大學環境變化研究所研究員,20多年來專注于研究氣候變化的社會動因。
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席佩爾表示,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相當于改變一個失敗的發展模式,必須對整體系統進行革新。
新京報:相比其他關于氣候變化的報告,《科學聯合》報告有什么特殊性?
席佩爾:這份報告綜合了許多相關研究成果,雖然沒有提供突破目前認知的新信息,但它將世界各國不同組織的信息匯總、提煉,給出了當下氣候變化情況的全面概覽。而且這份報告的最主要目標是,為參加聯合國大會的
政策決策者提供一個快速指南。
新京報:報告指出,最近5年可能是史上最熱的5年,氣溫越來越高的趨勢是否已難以阻擋?
席佩爾:事實上,地球系統具有慣性,氣候慢慢變暖是一個趨勢,但并不意味著“不可逆”。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全球升溫超過1.5℃,帶來的影響將是不可逆轉的,屆時我們將失去至關重要的生態系統,這將嚴重波及人類生存系統。比如我們已經看到,澳大利亞的大堡礁正在加速衰亡,過去30年大堡礁的珊瑚覆蓋率下降了50%。
新京報:報告要求各國進行經濟轉型,對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經濟轉型有何建議?
席佩爾:首先可以從能源入手,現在的可替代能源非常多,因此各國不應該再有借口持續使用煤炭和其他化石燃料。發展中國家應該積極嘗試更先進的技術,更新基礎設施。可以預見,未來數年內化石燃料的消費量將迅速下降。
政策決策者需要認識到,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相當于去改變一個失敗的發展模式,小的技術解決方案將很難奏效,必須對整體系統進行革新。
新京報:如何看待全球數百萬青年發起“氣候示威”?
席佩爾:我從事氣候變化研究工作已經20多年了,慢慢發現,現在不再需要為自己的工作向外界做任何解釋和辯解,這是激動人心的變化。這是因為越來越多的政治人物、教育者、企業家、慈善機構以及普通人都參與到了解氣候變化的隊伍中來,令人欣慰。
新京報:普通民眾除了呼吁決策者采取措施,還有什么力所能及的努力可應對氣候變化?
席佩爾:人們應該了解科學常識,認識日常決策對氣候造成的影響。例如,出行時,在自行車和汽車之間做出選擇;穿多一層衣服而不是將室內空調的溫度升高。沒有人能做到盡善盡美,做到無碳生活。因此全球變革是必要的,個人無法做到高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