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節能減碳的特點
首先,我國的城市發展已經進入到城鎮化增速放緩、更多強調質量升級的階段。從人口角度來講,人口大規模向城市流動的過程已經結束,現在我國城市化率接近60%,市民化率43%,考慮到城市人口大概會在70%或者80%處飽和,市民化將成為下階段的發展重點。從城市發展歷程角度來講,我國城市化率曾經年均增長1.4%,也就是說一年有接近兩千萬人進入城市。但最近幾年的城市化率已經慢慢接近1%,甚至到1%以下,意味著現在每年只有一千萬左右人口來到城市,其中還包括部分因為城市區域升級而劃歸到城市的人口。農民工的總量和增速也趨近飽和。所以在下一階段,由于城市化帶來的基礎設施需求和能源需求可能會有所放緩,而城市對于提升宜居水平和發展競爭力的需求將使城市能源綠色化的要求有所提高。
第二,城市能源消費主要集中在重點城市。我們早期做過一個數據估算,當時城市層面的統計技術薄弱,因此個別城市的細分數據與現在有一些出入,但還是能夠看出一些城市特征。比如我國經濟、人口、能源高度集聚,不論是以100萬還是500萬人口為界定標準,能源都集中在這些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但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城市使用的能源供需體系有所差別。例如上海、廣州等城市的經濟、能源外來電比例很高,很多中小城市的能源主要集中在煤炭;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產業已經走到以服務業為主的發展階段,其他城市還未達到。城市應該在全國,重點城市應在城市中間發揮強化
節能和深度減碳的引領作用。
第三,城市能源需求增長步入新階段。雖然除直轄市以外城市細分的能源統計數據不夠充分,但我們仍能看出城市的能源需求隨著城市化進程進入到了一個新階段。比如工業領域能源需求出現飽和、下降,建筑和
交通領域用能需求快速增長,煤炭減量替代加快,外來電使用增加等等。我們預測,不論是以直接或間接排放測算,城市人均能耗和
碳排放都會先于全國達到峰值。但是達峰雖然領先,城市要實現持續或1.5℃目標的減碳,卻越來越難。因為城市的發展具有一定碳鎖定效應,人口和社會經濟活動都集中在城市,必然帶來很大的能源增量,持續
減排難度不容小覷。
第四,環境約束對城市節能具有積極推動作用。城市層面的節能有兩個指標,一是能源強度,二是能源消費總量控制,以及部分城市的煤炭消費減量和替代約束。當前,為打贏“藍天保衛戰”,通過深化供給側改革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例如關停淘汰落后產能,治理散亂污,加快區域間產業轉移等措施,能夠帶來節能減碳和環境改善協同效果。同時,政府
政策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節能目標責任考核、財稅支持、重大工程或行動,清潔取暖等。這些措施和政策對城市節能效果很明顯,煤炭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從2012年到2017年,有7個地區的煤炭消費出現大幅減量,個別地區例如
江蘇和
山東的煤炭消費曾在2012年到2016年間保持增長,但隨著2017年政策力度的加大,7個地區都全面完成了大氣十條確定的減煤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