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中國碳衛星獲得首幅全球二氧化碳分布圖,預示著中國碳衛星將為氣候變化的研究提供數據支撐。
在4月分布圖中,可以看出春季由于人為排放形成的北半球二氧化碳濃度高、南半球濃度低的特征;其次對比4月和7月分布圖,清晰地顯示出由春入夏北半球二氧化碳濃度降低的趨勢,表明了生態系統隨季節變化的“固碳”作用;分布圖也反映出人類活動頻繁地區二氧化碳濃度高的現象。
2018年3月,根據碳衛星(TanSat)2017年7月-12月的衛星數據,中科院成功獲得首幅全球葉綠素熒光反演圖。
葉綠素熒光遙感是碳衛星的一個重要應用。TanSat衛星中760 nm的O2-A通道能夠捕獲植被日光誘導葉綠素熒光對Fe(758 nm)和KI(771 nm)兩個太陽弗朗霍夫暗線的填充效應,從而不僅能對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進行動態監測,還能高精度反演植被葉綠素熒光。
衛星尺度葉綠素熒光能夠精確估算全球植被光合生產力,結合同步反演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數據,將極大提升全球碳源匯觀測能力。此次的首幅全球葉綠素熒光反演結果,能夠清晰顯示出2017年7月份北美玉米帶、歐洲平原、東亞農業種植區與東南亞以及12月份亞馬遜雨林等區域的植被旺盛的生產力,且南北半球夏季與冬季植被生產力與
碳匯能力的動態變化也非常準確。研究人員將我國TanSat衛星葉綠素熒光產品與同期的美國航天局軌道碳觀測2號(OCO-2)衛星產品相對比,二者在空間格局、季節變化特征及取值范圍、均值、動態分布等高度一致。這表明我國TanSat衛星達到了國際最高水平,可以用來監測全球植被生長狀況和植被生產力。碳衛星自2016年12月22日成功發射以來,順利完成了共計290類10.9萬項性能指標測試任務,生成了全球二氧化碳濃度等數據。截至2018年12月15日,碳衛星已累計服務用戶122個,累計服務數據達187.54TB,且數據面向全世界免費開放,有力支撐了國際碳循環領域的科學研究工作。普通用戶可以登錄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網站查詢碳衛星數據:http://satellite.nsmc.org.cn/portalsite/Data/DataView.aspx?SatelliteType=2&SatelliteCode=TANS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