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合會中方首席顧問劉世錦:以綠色新共識推動中國“十四五”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是中國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期,也是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在推動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目標等全球環境治理領域發揮更大作用的關鍵期。因此,“十四五”規劃應就綠色發展形成以下三點共識。
一是綠色發展是全方位的發展,綠色發展包括但不限于傳統意義上的環境保護或污染治理,還包括綠色消費、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創新、綠色金融在內的日趨完善的綠色經濟體系的發展。
二是綠色發展不是迫于壓力的權宜之計,相反綠色發展重新定義了投入與產出、成本與收益的關系,將人類經濟活動與自然之間的沖突轉化為相互融合促進的關系,以更低成本、更優資源配置提供給人更好的產品與服務。
三是綠色發展是新的消費動力、增長動能和創新動能。不能把綠色發展和經濟增長相對立,看成是對經濟增長的拖累。實際上,綠色發展已成為完整的生產體系,綠色發展不僅是在做減法,更多的是做加法和乘法。
在達成這三項共識的基礎上,我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把握綠色消費的歷史機遇,推動綠色轉型。將綠色消費作為生態文明建設重要任務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完善創新綠色消費
政策體系。一要明確推進綠色消費的重點領域;二要增加綠色產品和服務的供給;三要加大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力度;四要倡議發起全國性綠色消費新生活運動;五要建立共治共享的綠色消費社會治理體系和機制;六要完善和強化推動綠色消費的
市場和經濟激勵政策;七要加強綠色消費的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
二是適應數字時代新變化,探索城鎮化和區域發展新模式。目前發達國家已有的城鎮化理念、模式多為傳統工業時代的產物,在經濟、社會和環境上難以持續。而中國強調綠色發展,重點在于城鎮區域。當然,還要重新認識城鄉關系。鄉村振興戰略具有深刻含義,可以利用遠程鏈接提供綠色供給的方式,使鄉村成為高質量綠色產品和服務的新地。
三是制定長江經濟帶中長期生態環境保護戰略,推動生態補償融入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長江經濟帶應作為“十四五”規劃重點,建成流域綠色發展的樣板標桿。一要加快制訂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戰略;二要建立長江經濟帶自然資本核算體系;三要加快建立“一縱多橫”的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四要以法治強化長江經濟帶的生態保護硬約束;五要實施“陸海一盤棋”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策略;六要建立跨部門、跨區域、多主體參與的數字長江平臺。
四是深化協同管理,應對氣候變化。一要全面深化經濟發展、能源改革、環境質量改善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協同管理;二要將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約束性指標納入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工作體系;三要設立
碳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和制度,取代現有的能源消費總量控制指標;四要進一步控制煤炭使用,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五要加強
碳市場的管理制度、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六要加強適應氣候變化和基于自然解決方案的研究和能力建設。
五是積極推廣重大環境領域創新技術和制度設計,包括加強重大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推廣城鎮化基礎設施和能源系統領域的創新技術,設立美麗中國先行示范區和構建美麗中國進程評估體系,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技術創新。
六是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戰略地位,樹立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典范。首先要加強國家頂層設計,包括野生資源保護、生態補償機制、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同時加強制度設計,推動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立法,定期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評估,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實施生態保護和修復,完善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建立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
七是推進海洋可持續發展,強化中國對全球海洋治理的貢獻。從國內來講,“十四五”規劃期間,在所有涉及陸海的發展規劃中,要充分認識到近海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對近海生態環境綜合管理做出強制性規定。同時要更加重視“非市場化”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與意義,把發展重點轉向持續、穩定和長期的增長預期,著力增強發展后勁。從全球來看,我們認為在深海大洋開發與保護方面,中國應參與制定和審核國際資源可持續發展與保護規范,展示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同時通過保護近海環境質量與生態功能,提升中國在可持續發展海洋經濟方面對“一帶一路”國家的影響。
八是推動“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打造全球生態文明的重要載體。應積極參與全球環境與氣候治理,建立綠色“一帶一路”戰略對接機制,構建“一帶一路”源頭預防機制,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綠色生產和消費,強化人員交流和能力建設。
以上發言由本報記者郭薇、霍桃、呂望舒,見習記者李玲玉、程維嘉整理,內容有刪減,未經本人審閱,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