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適應綠色低碳發展的形勢需要,推進生態環境系統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強化重點領域低
碳管理,市生態環境局結合各派出機構人員分工基本確定的實際,于2019年5月31日組織召開了全市應對氣候變化及低碳發展能力建設第二期培訓會。
會議講解了應對氣候變化低碳發展基礎知識、介紹了成都市低碳城市試點情況、解讀了《成都市低碳城市建設2019年度計劃》(“636”工程),并重點圍繞城市
碳排放達峰路徑、溫室氣體與大氣污染物協同控制、建筑
交通領域低碳管理、“蓉城碳惠”機制建設等進行了培訓指導。
會議強調,應對氣候變化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巴黎協定》的生效標志世界經濟必將走一條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必須立足新時代成都“三步走”戰略目標,提高站位、搶抓機遇,積極融入綠色低碳時代潮流,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機遇,與既有工作緊密結合、統籌推進,更好地發揮應對氣候變化對高質量發展的引領作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促進作用、對環境污染治理的協同作用。
會議提出三點要求。一是提高認識,準確把握氣候變化與污染防治的關系。應對氣候變
化工作在路徑上與環境污染治理是同根同源,與大氣污染治理“四大結構”調整任務完全契合。必須堅持減緩和適應兩條路徑并重,統籌應對氣候變化與環境污染治理,積極優化產業能源結構,推動城鎮低碳發展,增強應對極端氣候事件的適應能力。二是突出重點,切實抓好低碳城市建設“636”工程。應對氣候變化是一項前沿性、綜合性、系統性很強的工作,內涵外延寬泛。要以2025年碳達峰為引領,持續深化綠色低碳的產業、能源、城市、
碳匯、消費和制度能力體系,落實好年度36項重點任務,強化重點領域管理、創新
碳普惠機制、探索開展二氧化碳濃度監測。三是統籌協調,強化工作機制和基礎能力建設。應對氣候變化涉及各個行業,必須協同發力、綜合施策。要統籌協調、強化部門協作,發揮各部門的
政策協同性,構建政府、
市場、社會多元共治機制;進一步強化機構隊伍、溫室氣體清單編制、碳排放核查、宣傳示范等能力建設
市生態環境局、市住建局、市交通
運輸局、成都產業集團、市經濟信息中心、市生態環境局各派出機構有關負責同志,建筑房產、交通領域企業代表,相關機構約150余人參加此次培訓會。
關鍵詞之一:溫室氣體
溫室氣體對大氣的保溫效應俗稱“溫室效應”。造成全球變暖的溫室氣體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六氟化硫、三氟化氮。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消耗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造成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持續升高,加劇了“溫室效應”,造成了全球氣候持續變暖。
關鍵詞之二:兩條路徑
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和地球構成緊迫的可能無法逆轉的威脅,減緩和適應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兩條基本路徑。減緩氣候變化,是指通過
減排與增匯,控制大氣中溫室氣體凈排放量,是解決氣候變化
問題的根本途徑。適應氣候變化,指通過調整自然和人類系統,以應對實際發生或預估的氣候變化及其影響,減輕或避免氣候變化所產生的危害,如建設“海綿城市”。
關鍵詞之三:巴黎協定
2015年,國際社會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達成了《巴黎協定》。《巴黎協定》是繼《京都議定書》后第二份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氣候協議,旨在為2020年后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建章立制”。《巴黎協定》重申了本世紀末實現2℃的全球溫度升高控制目標,提出要努力實現1.5℃的目標,并明確了各國以“國家自主貢獻”形式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