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6月5日,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19年會及2019世界環境日全球主場活動在
浙江杭州舉行,環境部環境發展中心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對國合會和環境日而言,此次會議首次實現了
碳中和,也即二氧化碳零排放。
2019國合會和環境日首次實現“零碳”排放,會議現場每人都收到一張碳中和
認證卡片。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圖
該負責人說,國際權威核算機構通過把會議籌備過程中產生的能耗以及會議過程中所有參會人員的
交通、住宿、餐飲以及會議用品等能源消耗全部等額核算后,預計整個會議期間將排放721噸二氧化碳,環境發展中心通過向
河北承德塞罕壩機械林場購買等量的
碳匯,實現了此次會議的碳中和,以達到環保的目的。
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從事生產、經營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
節能減排或購買
碳信用的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
碳排放量,實現“零碳”排放。作為一種新型環保形式,目前已成為國際大會、體育賽事所采用的
碳減排國際慣例。
前述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實際上中國在舉辦G20杭州峰會期間也實現了碳中和,而對于國合會和環境日而言,這是首次實現會議期間的“零碳”排放。
環境發展中心此次購碳的塞罕壩機械林場曾獲“2017地球衛士·行動與激勵獎”。據新華社報道,2016年8月,塞罕壩機械林場碳匯項目首批國家核證減排量獲得國家發改委簽發,成為華北地區首個在國家發改委注冊成功并簽發的林業碳匯項目,也是迄今為止全國簽發碳減排量最大的林業碳匯自愿減排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