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夏日時節走進貴陽,南明河的碧波、森林公園的綠樹、翱翔天際的飛鳥、樹上鳴叫的夏蟬……組成一幅七彩斑斕的畫卷,美不勝收。
數據顯示,去年貴陽市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7.8%以上,縣城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95%以上,全年空氣質量在全國169個重點城市排第12位,省會城市排第4位。
數據的背后,是貴陽市堅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不懈努力。
天更藍。制定實施《貴陽市2018年大氣污染防治攻堅實施方案》《貴陽市環境空氣質量生態激勵約束考核辦法》,啟動35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淘汰工作,開展大氣污染防治督查百余次,發現大氣污染
問題千余起。
水更清。印發《貴陽市打贏碧水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初稿)》,建成息烽河桂花泉3000噸/小時含磷廢水治理等一批工業污染治理設施,推進18座污水處理廠等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建設。
地更綠。強化土壤污染防治,制定實施《貴陽市2018年土壤污染防治年度實施方案》,以重金屬污染防治為重點,做好土壤污染源頭預防,督促實施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項目。
貴陽市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堅上先行先試,敢為人先。
——率先在全省實現危險廢物信息化管理,完成貴陽市固體廢物管理綜合信息系統(一期至三期)的建設、驗收并投用。
——率先在全省執行危險廢物轉移電子聯單制度,實現全市危險廢物產生、轉移、處置等全過程信息化管理;率先在全省執行醫療廢物條碼管理制度,實現了醫療廢物從產生到處置的全過程信息化監管。
——率先在全省執行渣場無人機三維建模管理及實時視頻監控,通過“無人機航拍三維建模+24小時實時視頻監控技術”開展了以交椅山渣場為重點的渣場無人機航拍建模及視頻監控安裝工作,并堅持“以渣定產”為導向,推進全市工業固廢依法安全處置。
在過去一年,貴陽市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好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推動貴陽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