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一個多月,
江蘇響水“3·21”爆炸事故帶來的“沖擊波”仍在持續。近日傳出的一份《江蘇省
化工行業整治提升方案(征求意見稿)》(下稱《整治方案》)提出,為調整優化產業布局,江蘇將展開一場大規模整治行動。到2022年底,全省化工企業數量降到1000家以內,現有50個化工園區壓減至20個左右。
消息一出,隨即在業內引發震蕩。作為長江經濟帶第一化工大省,江蘇分布著全國數量第二的化工企業,一定程度上被視為行業“風向標”。大刀闊斧推行整治,甚至關停80%以上的化工企業,勢必導致本省乃至整個化工行業產生連鎖反應。
繼江蘇之后,記者不完全梳理發現,
山東、
江西、
河北等多個省份,也先后出臺了化工產業相關整治方案,針對安全、環保工作著重發力。如何科學為化工行業“把脈問診”,一時間成為多方關注的焦點。
“考慮到安全、環保等問題,江蘇省相關部門實際早有整治的想法,希望把風險相對較高的化工企業向連云港等沿海地區集中轉移,畢竟沿海空間容量比沿江更大,這次發生爆炸的響水化工區也在其中。只不過,還沒來得及‘下決心、下狠手’,事故就發生了。”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和部分企業人士告訴記者。
記者稍早前從生態環境部獲悉的一份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反饋意見也佐證:化工正是江蘇環境問題最多的隱患行業之一。
例如,針對不少企業沿江、瀕海、臨湖或位于敏感區域,環境風險突出的問題,督察組要求江蘇全力實施“關停一批、轉移一批、升級一批、重組一批”,大幅減少化工企業數量和排污總量。但因當地工作不力、審核把關不嚴,各地漏報、虛報問題普遍,大量化工企業應關未關。
吸取教訓,江蘇可謂“痛下決心”。《整治方案》稱,全省將大幅壓減沿長江干支流兩側一公里范圍內、環境敏感區域、城鎮人口密集區、化工園區外、規模以下等化工企業,著力破解“重化圍江”“低散亂污危”等突出問題。到2020年底,全省化工企業數量擬減至2000家;到2022年,進一步降至不超過1000家。同時,將從園區規模、產業層次、安全監管、環境治理等角度,對化工園區展開全面評估,根據結果擬將現有50個園區減至20個左右。
“減量”不應作為唯一解決途徑
減至1000家以內化工企業、20個左右化工園區,對江蘇意味著什么?
公開數據顯示,作為我國數量第二的化工大省,江蘇長期將其作為支柱產業。僅以
石化分支為例,截至2017年,規模以上企業已達4000余家,全年主營業務收入2萬多億元、利潤約達1395億元,占全省工業比重分別為13.3%、13.5%。若加上其他細分行業,江蘇化工企業已超過6000家。
“江蘇80%的能源重化工產業集中在長江沿岸,其中又有80%左右聚集于蘇南一帶發達地區。不下大決心解決環境問題是不行的,但一味將產業與污染劃上等號、采取‘一刀切’關停的辦法,我認為也不可取。”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志彪對此表示。
劉志彪認為,無論從發展規律、還是現實需求看,發展化工都是現階段不可避免的選擇。一方面,我國有著巨大人口基數、巨大
市場需求,產品不能完全依賴進口;另一方面,關停并非根本之策,癥結的根源也不在于數量多少,而是要認清治理水平不足、環保措施欠缺、管理不夠精細等行業現實。“比如德國、日本等地,在發展能源重化產業的同時,仍然保持著藍天白云和碧水青山的狀態”。
在集邦咨詢研究經理施順耀看來,大規模關停不僅影響化工產業本身,下游也將因此受限,需要謹慎對待。“以光伏為例,制造所用的化學原物料、硅片與電池片組件等供應鏈企業,很多就分布在江蘇省內。一旦發生大規模遷廠、關停,勢必產生連鎖反應,光伏行業必須配合
政策謀定而后動。”
“不能因牙齒咬了舌頭,就直接拔掉牙齒”
“人這一輩子,吃飯、喝水或說話時,總有牙齒咬到舌頭的情況。就像事故一樣,化工園區肯定不是天天爆炸,但行業固有的高風險決定事故的不可避免性。為杜絕此事,把牙齒拔了就能不咬到舌頭。可沒了牙齒,吃飯又怎么辦?有什么問題、解決什么問題,要盡量避免少出事、不出事,但我也想特別強調,環保不能搞‘一刀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形象地說。
那么,具體該怎么干?彭應登表示,針對不同類型化工企業,既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整治,也要分門別類、精準施策。對于高污染、不合規者,應嚴格實行“一刀切”,該停的堅決停、該關的堅決關、該搬的堅決搬,杜絕僥幸心理;對中低風險企業,可考慮給予一定緩沖空間,逐步實現升級換代。“但目前,對化工企業及其風險的分類仍不夠精準、全面,需加強排查、考核等重點工作。”
在此過程中,彭應登提醒,包括江蘇在內,多地還把“搬遷”“入園”作為主要措施。“所謂搬遷,不是簡單的地域轉移。其中不僅涉及企業自身技術升級、更新換代,也包含一個地區整體的產業規劃、布局建設。準確來說,要讓污染排放更少、治理技術更好、
節能水平更高,是實現更清潔產業的轉移。”
上述說法也得到劉志彪的贊同。他指出,環保、安全措施若不到位,搬遷后隱患仍未從根本消除。“園區化有利于集中、高效處置污染等問題。但反過來,企業越多,一旦發生事故影響面也就越大。”
另據江蘇當地媒體報道,在近期召開的一次省級會議上,當地又補充提出“一企一策”方針,表示要實施差異化、精準化的治理措施,加速淘汰安全系數低、污染嚴重的化工園區和企業,加快提升江蘇化工產業發展層次。是否真正能夠避免“一刀切”,本報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