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
碳交易網了解到,我國與歐美國家在碳交易
市場發展方面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因為我國現已形成的碳交易市場,主要還是以清潔能源發展機制為代表且基于項目的交易,而不是標準化的交易合約。因此,在構建和完善我國的碳交易市場過程中,一是要逐步增加現有交易所市場的交易內容、豐富市場結構及擴大市場規模,盡快構建我國的國際碳交易市場;二是要研究和借鑒國際上的碳交易機制,據此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市場交易制度,強化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并適時推出碳交易的衍生工具,以此來提升我國在全球碳交易市場上的定價能力;三是應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使人民幣逐步成為碳交易的計價和結算貨幣,推進碳交易人民幣計價的國際化進程。
總之,可持續發展作為中國企業在新時期對自身經濟社會發展的清晰認識與長遠戰略,要充分考慮我國的國情實際、文明資源、發展階段、歷史責任等因素,才能理性總結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責任理論,指導各個行業、各家企業實現自身又好又快發展。金融企業必須負擔起節約能源、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據中國碳交易網了解到,如果從國際碳交易整體來看,我國的金融企業所從事的
碳金融業務仍然相對單一,而且集中在相對下游和附加值較低的環節。對于項目咨詢、二級市場交易以及相關衍生金融產品開發等領域,則涉足較少。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的金融企業對碳交易整體認識不足,以及相關業務能力有限;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目前的碳交易市場的主體仍在國際市場,我國的碳交易機制尚不成熟。碳交易市場的主要規則和標準仍掌握在國際機構手中,這使得在相關領域的競爭中,我國的金融企業較國際的金融企業處于劣勢。不過,從長遠看,碳交易市場的發展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而我國碳交易機制的建設遲早也會被提上議事日程。
因此,我國的金融企業應該做好相關的知識和人才儲備,以適應可能到來的變化,提高在碳交易相關領域的服務能力和競爭能力,并以此獲取新的增長點和發展機會。所以,以上這些因素不僅對金融機構的存量貸款的信用風險管理帶來了很大的挑戰,也加大了銀行為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投放新增貸款的風險設定和信貸決策的難度,為此政府應加強支持引導,推動銀行業等相關金融機構在實現商業利益和可持續經營的同時,積極的、實實在在的承擔環境和社會責任,支持低碳經濟的發展并切實防范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新生的信貸風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