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全球最具活力的經濟體之一,同時也是氣候變化挑戰下承受壓力最大的國家。政府正積極推動中國向低碳、可持續發展模式轉型,全國
電力碳
市場的建立預示中國碳約束時代正式到來。
政策制定者需要著力打好基礎,設立合理的基準線、規則和規程,建立一個功能良好并可以為未來所用的機制。對于發電企業而言,如何在合規運營的前提下,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永續發展至關重要。
碳約束時代正式到來
全球
碳市場在體系規模、制度改革、碳價和新興市場作用等方面呈現以下趨勢:
碳交易體系持續擴展。目前全球共運行著21個碳
排放權交易體系(ETS),已設立碳市場的司法管轄區GDP占全球比重超過50%,人口占世界人口總數近三分之一。隨著2017年底中國全國碳市場的啟動,碳市場所覆蓋的全球碳排放份額增至2005年的三倍,達到總排放量的15%。2017年,全球碳市場交易量增長5%,約為6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據世界銀行估算,2017年全球碳市場收入同比增長50%,達到330億美元,收入主要來自配額拍賣、為履約合規義務所直接支付的費用和碳稅收入。
主要體系不斷改革以強化碳價信號。多個正在運行的碳市場正在制定改革措施以實現2020年后的
減排目標,包括加州碳市場、區域溫室氣體 倡議(RGGI)、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 ETS)以及新西蘭碳排放交易體系 (NZ ETS),旨在強化碳價信號并為實現下一個十年的減排目標做好準備。隨著已經運行的碳市場不斷探索并完善其政策設計,碳定價由新興政策工具向長效減排政策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