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uillaume Chapron認為,加密貨幣背后的區塊鏈技術有助于建立信任、防止腐敗,從而支持可持續發展。
全球環境危機仍在持續,然而,今天的政府治理模式很容易滋生腐敗,也無法將人類引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對此
問題,另一場危機——2008年的金融危機引發的一項技術創新提供了一個激進的解決方案。
比特幣是一種開源虛擬貨幣,也被稱為“加密貨幣”。2008年,一位匿名開發者推出了這種貨幣,作為一種不通過當時正在破產的銀行而進行交易的方式。現在,比特幣的總市值已經超過了280億美元,高于雷諾汽車這樣的大公司。比特幣是完全安全的,因為它使用了一種依賴于密碼學的數字協議:區塊鏈。區塊鏈是一個記錄了所有比特幣交易的賬本。 控制區塊鏈的不是什么中央權力機構;它的操作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眾多計算機平臺上。
為了加強食品的可追溯性,一些印度尼西亞漁民與英國公司Provenance合作,將通過可持續方式捕到的魚記錄在了區塊鏈中。
Antonio Zambardino/contrasto/eyevine
比特幣的優勢在于它處理信任問題的方式。系統不檢查每一方的可信度,而是假定每個人的行為都是自私的。無論交易者有多貪婪,區塊鏈也仍然是可靠的;就算不信任交易雙方,人們也可以信任區塊鏈。比特幣表明,要確保金融體系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可審核性,銀行和政府并不是必須的。
區塊鏈的發明經被人們拿來與復式記賬法(15世紀的意大利數學家Luca Pacioli最早以書面形式記錄了這一發明)相提并論;后者使現代經濟成為了可能。我認為,區塊鏈的影響遠遠超越了金融領域,對政府治理和可持續發展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正如律師確保合同的執行、國家保障法律的實施一樣,中央銀行是貨幣的保障。管理機構需要在個人、團體、公司和社群之間建立起信任。如果人類始終無法建立信任,我們或許就應該用算法取代他們。環境危機不斷擴大的部分原因就是缺乏信任——企業、政府和個人消費者等彼此互不了解的主體間的距離不斷加大,為欺詐和
政策失利埋下隱患。“加密治理”(cryptogovernance),也就是將信任、法律和執行問題外包給計算機代碼的時機已經成熟。
對可持續發展領域來說,區塊鏈技術或許將顛覆全局。它能在無信任存在的地方建立起信任,為公民賦權,架空中央權力機構。它也會讓現有的機構組織——包括政府在內——成為過時的事物,引起激烈的反對。法律可以被計算機代碼編寫的“智能合約”取代。
獨一無二的記錄
區塊鏈能明確證明,一項記錄在案的信息——比如數據、文檔、交易、證書、事件或身份,在某一時點確實存在。如果能為一項資產分配一個唯一的數字標識符(比如條形碼),那么它也能被包括在上述信息的行列中。
通過加密函數,這個標識符能被轉換為一串獨一無二的數字和字母,即散列值(hash);散列值存儲在區塊鏈中。之后,人們可以通過重新計算散列值,證明這項資產在某一時點存在過。資產本身并不需要被顯示出來。舉例來說,創業公司Proof of Existence就使用了區塊鏈來為數字文檔提供證明和時間戳;這些文檔包括學歷證書等官方證明,以及科研和醫療數據。
散列函數是單向的:人們無法從散列值追溯回生成它的原始文件,也無法推測出是哪個文件生成了某一個特定的散列值。這意味著比特幣證書是無法偽造的。這一系統不能證明所登記的數據或文件的真實性;信息本身的真實性必須通過其他方式評估。舉例來說,密鑰基礎設施能證實人類評估員的身份和聲譽,這意味著只有經過
認證、聲譽良好的評估員才能輸入數據。傳感器(比如射頻識別芯片、水質或溫度傳感器等等)自動生成的數據也可以被散列化,然后直接寫入區塊鏈中。
區塊鏈技術保證了事先計劃過的事件一定能發生:比如在貨物送抵時自動付清賬單。這一點是依靠“智能合約”實現的。智能合約是用計算機代碼呈現的商業邏輯,通過以太坊(Ethereum)平臺在區塊鏈上執行。當特定條件被滿足時,智能合約就會自動執行。 巴克萊銀行的企業銀行部門已經開始在金融服務中試用智能合約了。
智能合約擁有許多優勢。它們的執行與所涉各方的意愿、許可或行動無關,而且不可能毀約,也不需要受信任的
第三方或代管文件來管理。智能合約也很廉價。計算機代碼的模糊性低于自然語言, 而且獨立于現行的法律規定和機構。
智能合約可用于建立自治的數字實體,用以管理自然資源:比如說,只有在遙感數據證明某一社區達到了保護目標的情況下,才向該社區分配自然資源開采配額。開采出的自然資源將被授予可持續性證書,獲準進入認證產品
市場。
四大優勢
區塊鏈至少能在四個方面改進政府治理和可持續發展。
所有權。通過為一條魚、一片森林等資源授予“出生證明”,區塊鏈能證明一切可數字化的事物的存在和所有權。舉例來說,證明某一社區擁有某片森林的證書可以被加上時間戳,記錄在區塊鏈中。證書的真實性則可以通過出具返回相同散列值的文檔來證明。一些創業公司已經開始這么做了:加納首都阿克拉的Benben公司正在為該國開發基于區塊鏈的土地所有權證書,格魯吉亞和洪都拉斯也一樣。這有助于限制產業界和腐敗的政府驅逐當地人口。
可追溯性。人們將能對實體商品進行全生命周期的追溯。倫敦創業公司Everledger能核實和追蹤鉆石交易,以遏制被盜鉆石或來自軍閥的“血鉆”的銷售。同樣位于倫敦的技術平臺Provenance正在開發一個基于區塊鏈的協議,以追蹤資源和材料。去年,Provenance與印度尼西亞漁業合作,在全供應鏈范圍內追蹤可持續漁獲。人們也能對礦物、木材和食物采取類似的措施。海關官員可以使用便攜式DNA條形碼掃描儀搜查非法交易的動植物。
如果其它商品制造過程中的環境影響也能被傳感器記錄下來,將其生態足跡聯入物聯網,區塊鏈就能將這些商品的生態足跡標記出來。沃爾瑪正通過將來源農場和儲存溫度等信息記錄在區塊鏈中,跟蹤其在中國的豬肉供應鏈。企業也能記錄下它們使用的水、能源和原材料數量。企業或消費者的整體環境影響可以被記錄在區塊鏈上,并通過退稅等激勵措施獎勵可持續行為。建立商品的生命周期記錄還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
激勵。全球有20億成年人缺少銀行服務。區塊鏈能幫助他們加入到金融經濟中來:比特幣轉賬無需銀行帳號。擁有自然資源權利的社區可以直接獲得比特幣支付,以補償他們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或獎勵他們達成保護目標。健康的生態系統可以取代其它資本儲存方式——比如牛群。
區塊鏈還能保障保護和開發經費按計劃使用。人們可以追蹤經費,設置具體的經費用途和有效日期,或者只在重大項目目標達成時發放經費。經費無法被挪用,中間人也被排除出局。
區塊鏈能讓人們更容易獲得野生動物破壞農作物等意外的保險賠償費。即時付款最大程度地減少了延誤或腐敗,但仍然需要職員來評估損害。社區可以通過區塊鏈經濟、快捷、可靠地交易可再生能源,而不需要受第三方控制。2017年3月,一個氣候金融組織就已經在俄羅斯
碳交易市場上發布了基于以太坊的碳權交易平臺。
政策制定。區塊鏈將會顛覆包括政府在內的一切機構組織。公開、共享、無法修改的資產和交易記錄有助于公眾向政客問責。權力機構將無法扣留或偽造證據,也不能查封或關停基于區塊鏈的組織。
人們還能以交易的形式投票。韓國的一個地方政府已經在預算提案投票中使用了區塊鏈。丹麥政黨的內部選舉,以及愛沙尼亞塔林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的股東也在使用區塊鏈技術。澳大利亞郵政正試圖將區塊鏈用于大學和市政選舉中。莫斯科正在探索利用區塊鏈阻止選舉舞弊。利用即時投票,本地社區便能獲得管理自然資源的權力。舉例來說,只有在基于社區的民主流程批準捕魚限額后,漁獲才能在平臺上交易。
通過將控制權交還用戶,區塊鏈還能革新共享經濟。例如,
出租車司機和乘客之間的智能合約或許能取代Uber等基于app的叫車服務。只有在乘客被送達目的地后,事先約定好的車費才會被支付,司機也能在接單前提前知道乘客有錢付賬。正如以太坊的創始人Vitalik Buterin所說:“區塊鏈不會導致出租車司機失去工作,而會讓Uber失業,它使出租車司機得以直接和乘客交易。”
技術挑戰
困難仍然存在。比特幣交易速度慢,每秒最多只能進行7次交易,相較之下,Visa信用卡網絡每秒的平均交易次數為2000次。要運行和檢驗復雜的比特幣算法,則必須要有眾多專門的高計算能力的“挖礦”工廠。這些工廠大多位于中國、格魯吉亞、美國、加拿大和瑞典。它們使用的
電力和整座城市相當。據估計,比特幣每年約消耗10.4太瓦時(TWh)電力,幾乎是Google全公司(5.7 TWh)的兩倍。
就像許多新興技術一樣,要讓人們接受區塊鏈還需要時間和激勵。人們對一些簡單應用(比如價值儲藏)的采納速度將會快于另一些復雜應用(比如設立自治數字實體)。對比特幣來說,智能手機的普及是一個有利因素:舉例來說,肯尼亞43%的GDP就是通過手機消費的。然而,由于比特幣背后的技術十分復雜,人們很難理解它的優勢和風險。如果你忘記了比特幣錢包的密鑰,就無法找回你的比特幣,也沒有人能幫助你。
毫無疑問,當一些政府和機構組織意識到比特幣的顛覆性潛力后,他們將會竭力抵制區塊鏈。但它是一個促進效率提升和經濟增長的工具。而且,現在要禁止比特幣也已經太遲了。即使有了區塊鏈,治理仍然是一個政治問題。舉例來說,選擇使用區塊鏈本身就是在推崇這樣一種世界觀:將國家的中央權力轉移到一系列去中心化的計算機中。
以一系列“if-then-else”指令形式構成的區塊鏈法律或許將會和大陸法、普通法一樣自成一套法系。解決不同法律系統的交互問題將會是一個挑戰。法律術語是微妙的,必須由受過訓練的律師來解讀;而編程語言則是由明確的機器指令組成的。讓法庭理解計算機代碼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事。程序員可能也無法理解其代碼的現實影響。雖然智能合約的有效期可以受到限制,但計算法一旦運行就無法停止,無論后果如何都會執行下去。
下一步
區塊鏈技術已經走進了一些經濟部門,可持續發展也應該成為其中的一份子。
可持續科學家和區塊鏈開發者需要共同探討問題和解決方案。資助機構應該鼓勵將加密技術和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的“可持續”技術提案。研究者需要開發出更
節能的比特幣挖礦方式。在加密技術的背景下,人們對技術的信任程度也應成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最重要的是,程序員和律師必須相互合作,制定智能合約。還需要開發出將法律術語和計算機代碼聯系起來的詞典。
現在正是發展區塊鏈治理的大好時機;人們能從中獲益,社會也能在它的幫助下變得更加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