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金融的快速發展是近年來我國金融改革發展的一大亮點,是金融業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和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為支持實體經濟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綠色金融首先要實現自身的可持續和規范化發展。而建立健全國內統一、國際認同、清晰可執行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是確保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前提。
我國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建設已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綠色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十三五”規劃、政府工作報告等重要文獻都提出要大力發展綠色金融。過去兩年多來,中國綠色金融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已經走在了國際第一方陣。中國是為數不多的構建了系統性綠色金融
政策框架的國家。作為全球最大的綠債發行國之一,2018年上半年,全國累計發行綠色債券2700億元,存量規模居世界前列。截至6月末,全國綠色貸款余額7.7萬億元,占企業貸款余額的近10%。綠色金融產品創新活躍,綠色基金、綠色租賃、綠色PPP、環境權益融資等產品和業態蓬勃發展,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經濟綠色轉型。綠色金融理念正在深入人心,綠色投資者隊伍正在不斷壯大,綠色金融領域的國際合作成績斐然,中國已成為全球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要引領者之一。
中國綠色金融在短期內取得顯著進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動力就是高度重視并積極推進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建設,確保綠色金融發展始終沿著正確的軌道推進,著力實現綠色金融的高質量發展。作為綠色金融領域的通用語言,綠色金融標準既是規范綠色金融業務、確保綠色金融自身實現商業可持續性的必要技術基礎,也是推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的重要保障。
中國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建設起步較早,已經取得重要進展。從國內看,2017年5月,人民銀行聯合相關部門印發了《金融業標準化體系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把綠色金融標準
化工作確定為“十三五”時期金融業標準化體系建設的重點工作之一。在綠色信貸領域,人民銀行和銀保監會出臺文件,對綠色信貸統計、環境效益評價等內容予以規范,為金融機構開展綠色信貸業務提供了標準。在綠色債券領域,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發布的標準,已經成為各類綠色債券和債務融資工具發行、資金使用及監管的重要依據。在環境信息披露、評估
認證等方面,相關部門也發布了相應的指引和規則,為推動綠色金融規范發展、加快政策落地提供了支持和保障。在
浙江、廣東、
江西、
貴州、
新疆五省(區)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過程中,我們從綠色項目庫建設著手,率先探索綠色項目的認定標準和邊界,形成了一套可執行的綠色項目庫標準體系,并在綠色金融產品服務標準、綠色信用評估認證標準、環境信息披露標準、信息統計和數據共享標準等領域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為全國層面構建綠色金融標準體系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借鑒。
從國際上看,在個別國家退出《巴黎協定》、對綠色發展態度發生消極轉變的背景下,中國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承諾,積極利用G20、“一帶一路”倡議等多邊和雙邊框架推進綠色金融合作,在綠色金融領域的國際地位和領導力不斷提升。目前,人民銀行已與歐洲投資銀行及英國相關機構在綠色債券和可持續金融等領域開展了標準一致性研究的初步合作,為中國綠色金融
市場接軌國際提供了良好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