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
碳交易網了解到,為使工業國家可選擇應用彈性及經濟有效的方式達成其溫室氣體減量目標,京都議定書中訂定排放交易、共同執行、以及清潔發展機制3項
市場機制。雖然「京都議定書」仍未生效,但國際間各主要國家已積極規劃并成立其溫室氣體排放交易制度,而全球性溫室氣體排放交易市場也隨之發展。
國際溫室氣體排放交易系統分布圖
各國排放交易之規劃
歐盟:歐盟已經完成立法程序,預計于2008年實施強制性的排放交易制度,并于2005年1月1日開始第一階段運作。未來將與其他國家之交易制度進行結合,并包含外來的JI及
CDM計畫之額度。在2005至2007年期間,參與者預計佔歐盟總排放量之46%,包含能源相關活動、
鋼鐵業、礦物業及
造紙業,歐盟并將于2006年復審后,包含其他活動或部門,如
交通、化學,鋁業等。依照歐盟排放交易指令,各國必須于2004年3月完成國內排放分配,而新加入歐盟的會員國,可于2004年5月完成。在歐盟交易制度正式實施前,有些公司已開始進行試驗性交易,其市價在2004年1月高達每噸CO2將近16美元,較前一年價格成長一倍。但在各國排放分配延后定案之情況下,碳市價在2004年5月降至每噸7歐元,6月中則回升到每噸10歐元。
日本:日本于2003年4月開始進行試驗性排放交易計畫及自愿性排放量登記,計有30個企業參與運作。據中國碳交易網了解到,此外,日本100多家公司及組織將與日本經濟產業省共同設立CO2排放交易體系。經濟產業省已于2003年10月成立委員會研擬此交易體系,并于2004年7月完成評審及規劃該體系之細節。
加拿大:加拿大在因應氣候變化方案中,討論將于2005年成立初期交易系統,并于2008年正式設立排放交易體系。此規劃之研擬預計于2003至2004年之間完成,將包含JI及CDM計畫額度之交易。目前加拿大碳交易市價約每噸CO21.14美元,預計于2008年將超過5.32美元,而到2012年時價格可能更高。
美國:雖然美國已聲明不履行「京都議定書」,然其國內已出現區域性排放交易規劃。其中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hicago Climate Exchange, CCX)為規模最大之自愿性交易系統,有22家大企業及芝加哥市政府參與,計畫范圍包含美國、巴西、加拿大及墨西哥等國家。CCX已于2003年9月底宣布其第一次拍賣成果,交易量計125,000公噸,每噸CO2價格為0.84至0.98美元。
此外,占美國全國人口1/5的美國東北部10州也宣布,將針對其發電廠于2005年4月完成CO2總量管制與交易體系規劃。另于加州亦成立氣候登記處,已有35家企業及組織參與,同意建立及申報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可成為未來自愿性排放交易之基礎。
韓國:目前韓國是唯一進行排放交易體系規劃的非附件一國家,預計于2004年成立排放登記系統。后續規劃之國際排放交易體系將納為韓國能源價格架構方案之一,預計于2006年6月定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