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碳排放國家強制履約時間表中,第一梯隊無疑是發電行業,第二梯隊坊間還是有所傳聞,
鋼鐵有可能會取代電解鋁,與
水泥一起進入;
在劇烈的去產能活動中,鋼鐵企業的整合空前。鋼鐵在生產過程中不可以隨意停爐,所以很多工廠不能像水泥那樣區域協同停產,只有關停,轉讓生產指標。
在我們的客戶群體中,在碳核查數據上報或者履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以下
問題,現總結出來,與各大控排企業分享:
1. 法人邊界不清晰。鋼廠大多復雜,長、短流程有可能共存,廠區內焦化廠、石灰廠、
運輸隊、礦石處理公司等林立,處理好法人邊界非常重要;
2. 燃料計量不規范。煤、焦的使用有一些工廠沒有按213國標進行熱值記錄;
3. 焦爐氣、高爐氣等混雜。在不同法人邊界中,高爐、焦爐氣混雜共同進入自備電廠,拆分起來十分不易;
4. 數據上報中大量使用缺省值。數據大量使用缺省值會使企業的真實排放量失真,對企業本身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鋼鐵企業動輒千萬噸的排放總量,而且目前正處在行業的黃金盈利期,作好碳排放基礎工作,可以為未來的
碳交易作好準備。
某鋼鐵客戶數據報送過程中的不合理和不科學,對其排放總量有將近五拾萬噸的影響,足見其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