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在2018中國環境產業高峰
論壇上,央行貨幣
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委員會主任馬駿介紹,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支持的中證研究院已開始啟動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試點,2020年所有上市公司將強制披露環境信息。
加大環境信披力度
“環境信息披露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有助于讓
市場用腳投票,激勵環境表現好的企業,懲罰表現差的企業。”馬駿說。
馬駿介紹,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發改委、原環保部等出臺的《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分工方案明確提出,我國要分步驟建立強制性上市公司披露環境信息的制度。
方案分為“三步走”:第一步為2017年起,被原環境保護部列入重點排放企業名單的上市公司強制性披露環境信息;第二步在2018年實行“半強制”環境信息披露,企業不披露相關信息必須解釋為何不披露;第三步為到2020年,所有上市公司強制披露環境信息。
馬駿透露,綠金委支持的中證研究院已開始啟動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試點。加大環境信息披露,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綠色項目的投資回報率與融資可獲得性,一方面可以降低污染性項目的投資回報率與融資可獲得性,“說白一點,就是讓污染性的項目賺不到錢,資金就可以退出,同時可以強化企業和消費者的綠色偏好。”
針對近期多家環保上市公司債券違約事件,馬駿建議,環保企業特別是環保上市公司應關注環保政策的實施推進,加強企業風險管理,尤其是債務風險管理。二是重點研究跟進綠色金融發展,充分運用綠色債券、綠色資產證券化、綠色基金等多元化產品擴大融資渠道,尤其是要更多的利用股權融資的這種渠道。
他介紹,綠色金融方面,央行已經啟動再貸款和MPA支持綠色金融。央行根據綠色金融指導意見已經啟動了再貸款支持綠色金融,允許銀行以綠色信貸和綠色債券為合格抵押品獲得央行的低成本支持。
此外,他透露,保監會和生態環境部正在起草相關文件,不久將在環境高風險領域建立環境污染責任強制保險制度。
產業迎機遇期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黃潤秋在論壇上表示,近年來,環境產業規模快速發展。2016年全國環保產業銷售收入達到1.15萬億元,已成為萬億級的產業。2017年環保產業收入1.35萬億元,再創新高同比增長17.4%;2018年第一季度銷售收入約為2794億元,同比增長15%。
他表示,未來三年內要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度減少、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使生態環境水平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相適應。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對環境產業界也是重大機遇。
為此,黃潤秋認為,環保企業一要提高創新能力和水平,為攻堅戰提供技術支撐、比如我國燃煤電廠經歷了1997年、2003年、2011年三次煙氣治理技術升級,排放標準顯著提高,2016年大規模進行超低排放改造使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大幅降低,僅為1997年之前5%、2.9%和4.5%。技術創新不僅有效改變了我國大氣污染治理格局,也為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了堅實基礎。與此同時,要增強質量和責任意識,注重創新合作模式,為攻堅戰提供工程質量保障和提供管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