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1.5度溫控下的能源情景分析及可行性》及《氣候變化風險及碳排放的社會成本評估》發布

2018-5-31 12:51 來源: 鳳凰國際智庫

(2018年5月30日北京)由來自政府智庫、科研院所、行業協會和環保組織的專家組成的“中國煤控項目”團隊發布最新研究成果:《1.5度溫控下的能源情景分析及可行性》(以下稱情景報告)及《氣候變化風險及碳排放的社會成本評估》(以下稱成本評估報告)。這兩份報告分別由中國煤控項目1.5度能源情景課題組專家姜克雋的團隊和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副教授滕飛的團隊完成。

中國是世界上CO2排放最多的國家,也是氣候變化最脆弱國家之一。《巴黎協定》確立了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遠低于2℃的目標,并為1.5℃溫控目標度而努力。“中國煤控項目”為此開展了1.5℃溫控研究,為國家氣候政策的制定提供參考意見。

情景報告提出了我國實現1.5℃溫控目標下的減排情景,分析了實現目標的關鍵因素、技術可行性和路徑,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報告認為,1.5℃目標通過努力是可以實現的,但必須盡快制定積極的政策和行動方案。為達到目標,我國能源部門CO2排放量應在2015到2020年之間達峰,2020年后進入快速下降階段。2020年后年度降幅應在3.84億噸CO2左右,高于2014年到2016年2.4億噸左右的年減排量。

實現1.5℃情景下的減排途徑最關鍵的措施是使電力系統到2050年實現負排放,并在終端部門實現電力化,盡量減少化石燃料的終端使用。主要措施包括實現大幅度的可再生能源和核電發電,同時大幅度實現與生物質能發電相匹配的CCS系統(BECCS)。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與核電將占發電總量的87.2%,其中核電占28.1%,可再生能源占59.1%。核電發電裝機容量5.4億千瓦,太陽能發電21.7億千瓦,風電14.4億千瓦。生物質能發電占比7.6%,裝機容量2.43億千瓦。所有生物質能發電需配置CCS,BECCS需要減排8.5億噸CO2。1.8億千瓦和1.9億千瓦的燃煤機組和燃氣機組均安裝CCS,以實現電力系統的CO2負排放。

報告認為,我國目前已初步具備實現1.5度的發展條件和政策環境。由于經濟結構調整,節能技術的普及,以及將終端能源結構更多轉向電力,我國將進入一個低能源需求增長階段。2020年到2025年左右有可能達到峰值,之后緩慢下降。

為更好地改善空氣質量,應對氣候變化,并增強經濟技術競爭力,報告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議:落實習總書記提出的能源革命,戰略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增長;加大節能力度;不再新建燃煤電站,逐步替代和淘汰燃煤電站,有序實現煤炭工業的轉型;推廣低能耗、低排放乃至零排放建筑;發展軌道交通、公共交通,慢行綠色交通體系,促進電動汽車發展;采取碳價等政策促進節能和清潔能源發展;制定路線圖以推動能源結構的平穩轉型;嚴控現代煤化工的發展,目標是擺脫煤炭依賴,跨越石油時代,擁抱新能源未來。

成本評估報告分析了不同排放路徑下實現1.5℃的概率,分析和估算了1.5℃溫控目標實現的氣候變化風險及碳排放的社會成本,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報告指出,全球能源相關CO2排放是與排放路徑相關的最重要的風險指標。全球能源相關CO2排放體現了人口、人均GDP、單位GDP能耗和單位能耗排放強度四個指標動態變化的綜合效果。目前各國的自主決定貢獻(NDC)無法實現《巴黎協定》的2℃目標。在NDC情景下,到2100年的全球平均溫升約為3.11℃。全球溫升控制在1.5℃之內的概率僅有6.4%,控制在2℃之內的概率為15.4%,而溫升超過4℃的概率約為32.9%。實現2℃目標的前提是,單位GDP能耗年下降率保持在約2.5%,單位能耗碳排放強度年下降率在2020年達到2%以上,2030年和2040年進一步提高到約4%和5%。全球單位GDP碳排放強度年下降率則需從2020年的約5%增加到2040的6.6%。全球向綠色低碳高效能源體系轉型的步伐必須加速,關鍵的風險是能源系統能否實現低碳化。化石能源在全球一次能源中的占比需從目前的85.6%大幅下降至2050年57.8%,其中煤炭占比需從目前的29%下降至2050年的12.8%。而電力中非化石發電的比例則需快速提高,從目前的約32%增加到2050年的68%,而化石能源發電在2050年裝備CCS的比例需達到約60%。終端能源中電力的比例也需從目前的17.7%增加到2050年的34.3%。

報告對碳社會成本進行了估算。在2.5%的貼現率下碳社會成本為18.2美元/噸CO2排放。盡管碳社會成本的研究存在爭議,科學界公認,碳社會成本作為邊際碳排放所造成社會影響的貨幣化表現對于氣候變化經濟學領域的定量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準確的測算碳社會成本成為制定氣候政策的關鍵和前提。最近在《自然》雜志發表的文章指出,實現低溫升目標可以避免氣候變化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因而有利于經濟增長。相比2℃目標而言,實現1.5℃目標可以在本世紀末避免全球約36.4萬億美元的累計損失,相當于全球人均GDP增加約3.4%。

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可能對國家安全帶來顯著影響,其影響途徑包括:威脅國家穩定、加劇社會與政治緊張局勢;對食品價格與可獲得性產生負面影響;對重要基礎及軍事設施產生負面影響;增加對人類的健康風險;對投資與經濟競爭力產生負面影響;以及潛在的氣候不連續性和氣候突變帶來的巨大沖擊。科學界已經意識到應對氣候變化是一個風險管理問題。我國氣候增溫及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明顯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由于氣候災害頻發導致的直接經濟損失占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年均超過1%,是同期全球平均水平的7倍多。在水資源方面,受氣候變化影響,我國東部主要河流徑流量減少。冰川退縮使青藏高原七大江河源區徑流量變化不穩定。水資源可利用性降低,北方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南方出現區域性甚至流域性缺水現象。同時,氣候變化也是我國水土流失、生態退化和物種遷移的重要原因,嚴重影響我國生態安全、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

為加強我國氣候變化風險管理并將氣候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報告提出政策建議:加強氣候變化的風險研究;在長期規劃和大型基礎設施建設中充分考慮氣候變化的風險因素;將氣候安全和氣候變化風險管理納入國家安全體系統籌考慮;啟動重點生態功能區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促進環境治理與氣候治理協同增效勢在必行。

以上兩個報告分析評估了氣候變化風險及碳排放的社會成本,指出了實現1.5℃溫控目標的發展必由路徑,并揭示了在投資、技術研發、新興產業和能源轉型方面發展的巨大潛力和機遇。能源的低碳轉型是大勢所趨。報告也提出了警示和政策建議,以防范氣候變化導致的各種風險,降低其帶來的社會成本,應對轉型中的陣痛和負面影響,推進社會公平和正義。

煤控項目協調單位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高級顧問楊富強表示:“1.5℃溫控目標意味著各國必須付出最大程度上的努力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這對于發展中國家更是一個挑戰。中國在努力,同時國際社會也應該加強合作,進一步加大減排力度,以增加實現目標的可能性。”

(注:本文所有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均不代表鳳凰網國際智庫立場)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