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在京發布的《中國發展報告2017: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認為,我國資源供求形勢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生態環境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形成了硬約束。但是從長遠看,只要我們堅持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到2030年左右有望實現物質資源投入總量和
碳排放總量達到峰值后持續下降。
報告認為,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的關鍵
問題,關系到資源供給保障和生態環境可持續,在我國向綠色發展轉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必須抓住資源利用這個關鍵環節。
課題組組長、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盧邁表示,“全球在經歷由‘少數人現代化’向‘多數人現代化’的轉型,中國的發展是推動這一轉型的重要變量和力量。14億人在現代化過程中要實現資源利用可持續,是史無前例的壯舉,中國的成功探索對于全球可持續發展具有直接和間接的重要推動作用。”
報告主筆之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
政策研究所所長高世楫在發言中表示,“我國資源利用總規模居全球首位,未來經濟還將繼續發展,資源供求形勢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特別是生態環境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形成了硬約束。但是從長遠看,只要我們堅持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完善資源環境治理體系,發展科學技術,到2030年左右有望全面實現物質資源投入總量和碳排放總量的雙下降,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消耗與碳排放的強脫鉤”。他指出,“經過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已經具備了提高資源環境利用效率的有利條件,許多資源要素的投入、部分主要污染物排放都比較早地實現了達峰。特別是生產體系效率不斷提高、科技創新加速,經濟結構已經出現深刻變化,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增加,都有利于資源利用方式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