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廣東省韶關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韶關市“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韶府〔2017〕46號】全文

2017-12-14 11:17 來源: 韶關市人民政府

廣東省韶關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韶關市“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韶府〔2017〕46號】全文


韶關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韶關市“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
【韶府〔2017〕46號】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中省駐韶各單位:
現將《韶關市“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發改局反映。
                                
 
韶關市人民政府
2017年12月4日
 
韶關市“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國發〔2016〕61號)、《廣東省“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實施方案》(粵府〔2017〕59號)精神,持續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確保完成省下達的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約束性指標,實現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9.5%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的目標,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加快建設低碳能源體系
(一)強化能源碳排放指標約束。實施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基本形成以低碳能源滿足新增能源需求的能源發展格局。到2020年,全市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1131萬噸標準煤以內,單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7.6%,非化石能源比重達到26%。逐步建立電力鋼鐵建材化工等重點行業單位產品碳排放約束機制,大型發電集團單位供電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在550克二氧化碳/千瓦時(即:克標準煤/千瓦時)以內。(責任單位:市發改局、市經信局,其中列第一位為牽頭單位,其他單位按照職責分工負責,下同)
(二)強力推進能源節約。嚴格實施節能評估審查,強化節能監察。推動工業、建筑、交通、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降耗。實施全民節能行動計劃,組織開展重點節能工程。實施能效領跑者引領行動,全面推動水泥、鋼鐵、有色金屬、電力等重點耗能行業開展能效對標。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扎實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工作,全面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和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落實節能政策,加強節能管理與服務。(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發改局、市統計局、市住建管理局、市環保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務局、市接待辦)
(三)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積極開發利用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中小水電等可再生能源。到2020年,力爭風電裝機達到50萬千瓦,光伏裝機達到20萬千瓦,生物質能發電裝機達到12萬千瓦。(責任單位:市發改局、市經信局、市國土資源局、市水務局、市林業局,韶關供電局)
(四)優化利用化石能源。控制全市煤炭消費總量,2020年控制在1.75億噸以內。加快實施韶關電廠供熱白土園區、華粵煤矸石電廠供熱仁化工業園項目。加快天然氣利用設施建設,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全面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完成韶關電廠超低排放改造、坪石電廠節能改造項目建設,市內10萬千瓦以上現役煤電機組(暫不含循環流化床鍋爐和W型火焰鍋爐)在2017年前完成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實施燃煤鍋爐節能環保綜合提升工程,全市各地禁燃區(含城市建成區)內全面淘汰高污染鍋爐,穩步推進“煤改電”、“煤改氣”替代改造,合理建設熱電聯產、分布式能源等集中供熱設施,加快淘汰分散燃煤小鍋爐。實施成品油質量升級行動計劃,按照上級統一要求適時推廣使用國VI標準車用燃油,大力推進天然氣、電力替代交通燃油。(責任單位:市發改局、市經信局、市環保局、市交通運輸局)
二、著力打造低碳產業體系
(一)優化調整產業結構。依法依規有序淘汰落后產能和過剩產能。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提升企業低碳競爭力。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服務業,力爭到2020年,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35%,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4%以上。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9%。(責任單位:市發改局、市經信局、市環保局、市交通運輸局)
(二)控制工業領域排放。到2020年,電力、鋼鐵、水泥、造紙、有色等重點行業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積極推廣低碳新工藝、新技術,加強企業能源和碳排放管理體系建設,強化企業碳排放管理。推動重點行業企業開展碳排放對標活動。積極控制工業過程溫室氣體排放。按照省的統一部署實施低碳標桿引領計劃,推進工業領域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試點示范。(責任單位:市發改局、市經信局、市科技局、市環保局)
(三)推動出口結構低碳化。轉變出口模式,嚴格控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著力優化出口貿易結構。鼓勵企業自主創新,促進先進技術向生產成果轉化,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擴大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的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和節能環保產品出口。建立綠色低碳產品標識的管理制度,完善低碳產品相關財稅制度和金融制度,激勵出口企業積極自主打造低碳品牌,提升產品的低碳競爭力和附加值,實現產業鏈的低碳轉型升級。引導出口企業加強產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積極開展低碳產品認證碳標簽認證,有效緩解出口貿易碳壁壘壓力。(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發改局、市經信局、市科技局、市國稅局、市質監局、市金融局)
(四)大力發展低碳農業。實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減少農田氧化亞氮排放,到2020年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實現零增長,實現農田氧化亞氮排放達到峰值。因地制宜建設畜禽養殖場大中型沼氣工程。控制畜禽養殖業溫室氣體排放,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推進畜禽廢棄物綜合利用,到2020年規模化養殖場、養殖小區配套建設廢棄物處理設施比例達到75%以上。開展低碳農業試點示范。(責任單位:市農業局、市發改局、市環保局)
(五)增加生態系統碳匯。著力推進森林碳匯、生態景觀林帶、森林進城圍城、鄉村綠化美化林業四大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全面加強森林經營,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著力增加森林碳匯。到2020年,全市林地保有量不低于2098萬畝,生態公益林占林地面積50%以上,生態公益林一、二類林比例達85%以上,森林保有量不低于1998.5萬畝,封山育林面積138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72.36%,森林蓄積量達到不低于8500萬立方米。加強濕地保護與恢復,穩定并增強濕地固碳能力,優化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引導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到2020年,建成各類濕地公園12個,全市濕地保有量不低于54.74萬畝,森林(濕地)公園面積占國土空間面積8%以上。森林、濕地和野生動植物類型自然保護區面積占國土空間面積的比例不低于12%。(責任單位:市林業局)
三、推動城鎮化低碳發展
(一)加強城鄉低碳化建設和管理。開展城市碳排放精細化管理,鼓勵編制城市低碳發展規劃,城市新區、新城在建設開發前按要求編制低碳發展規劃。提高基礎設施和建筑質量,防止大遷大建。推動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強化新建建筑節能,推廣綠色建筑,到2020年縣城區以上行政區域新建3000平方米以上民用建筑全面執行一星級綠色建筑標準,鼓勵發展二星級及以上綠色建筑。強化賓館、辦公樓、商場等商業和公共建筑低碳化運營管理。(責任單位:市住建管理局、市規劃局、市經信局、市發改局)
(二)建設低碳交通運輸體系。推進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加快發展鐵路、水運等低碳運輸方式,推動航空、內河水運、公路運輸低碳發展,發展低碳物流,到2020年,營運貨車、營運客車、營運船舶單位運輸周轉量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分解下達的任務。完善公交優先的城市交通運輸體系,發展城市軌道交通、智能交通和慢行交通,鼓勵綠色出行。鼓勵使用節能、清潔能源和新能源運輸工具,加快充換電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滿足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需求,到2020年,全市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累計超萬3000輛,其中私人乘用車領域累計超2000輛;新能源公交車保有量占全部公交車比例超過75%,其中純電動公交車占比超過65%。(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局、市發改局)
(三)加強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低碳化處置。開展全省生活垃圾強制分類試點市建設,推進工業垃圾、建筑垃圾、污水處理廠污泥等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落實《韶關市城鄉生活垃圾處理“十三五”規劃》,建成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支持企業利用現有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等廢棄物,有效減少全社會的物耗和碳排放,到2020年,全市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生活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98%、95%以上。(責任單位:市住建管理局、市發改局、市環保局)
(四)倡導低碳生活方式。積極踐行低碳理念,鼓勵使用節能低碳節水產品,反對過度包裝。倡導低碳居住,推廣普及節水器具。倡導“135”綠色低碳出行方式(1公里以內步行,3公里以內騎自行車,5公里左右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引導購買小排量汽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責任單位:市發改局、市經信局、市教育局、市住建管理局、市交通運輸局)
四、加快區域低碳發展
(一)實施分類指導的碳排放強度控制。“十三五”期間,省下達我市碳排放強度目標下降19.5%。綜合考慮各縣(市、區)的發展要素、資源稟賦、主體功能定位、生態環保等因素,分類確定各縣(市、區)碳排放控制目標。“十三五”期間,曲江區、乳源瑤族自治縣碳排放強度分別下降20.0%,樂昌市、新豐縣碳排放強度分別下降19.3%,南雄市、始興縣、翁源縣、仁化縣碳排放強度分別下降18.7%,武江區、湞江區碳排放強度分別下降18.0%。〔責任單位:市發改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二)推動低碳轉型發展。根據區域主體功能,加快探索適合本地的差異化低碳發展模式,實現低碳振興和綠色崛起。加快特色產業發展,明確環境生態保護紅線、環境準入底線和林業生態紅線,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培育發展新動能。支持各地與珠三角地區開展低碳產業和技術協作。推進“低碳扶貧”,倡導企業與貧困村結對開展低碳扶貧活動,鼓勵開發風電、光伏、林業碳匯等自愿減排項目,推動自愿減排項目進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改進扶貧資金使用方式和配置模式,探索碳普惠等市場化運營機制。〔責任單位:市發改局、市經信局、市財政局、市林業局、市扶貧辦,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五、積極參與碳排放權交易
(一)積極參與全省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和推動向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順利過渡,配合做好控排企業履約工作。鼓勵企業、投資機構和個人積極參與碳市場交易,盤活企業碳資產。(責任單位:市發改局、市金融局)
(二)積極參與全國碳市場建設活動。完成我市納入全國碳市場企業的碳排放數據核查和報送,按照職責分工做好全國碳市場市級層面的管理和監督工作。(責任單位:市發改局)
(三)加快發展綠色低碳金融。創新碳金融工具,支持開發碳遠期、碳掉期、碳租賃、碳債券、碳資產證券化和碳基金等碳金融產品和衍生工具,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碳資產業務、碳負債業務和碳中間業務等。支持設立各類綠色發展基金,加快構建綠色金融體系。(責任單位:市發改局、市財政局、市金融局,市人民銀行)
六、開展低碳試點示范
(一)積極參與省級低碳城市、園區和社區試點示范。依據省的低碳工業園區、產業園區、示范社區等建設標準及評價指標體系,選擇條件成熟、有示范意義的示范項目參與到省的低碳試點示范。(責任單位:市發改局,納入試點項目主體單位)
(二)加快推廣碳普惠制試點成果工作。總結林業碳普惠制試點經驗,逐步擴大碳普惠制覆蓋范圍,力爭2020年碳普惠制在全市范圍內深入推進。(責任單位:市發改局)
(三)積極參與綠色低碳產品認證試點。鼓勵更多企業申報國家綠色低碳產品認證證書,逐步擴大綠色低碳產品認證的覆蓋范圍。(責任單位:市質監局、市發改局)
(四)探索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根據省的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建設總體技術路線圖和建設指南,結合我市實際,從城鎮、園區、社區、建筑、交通等不同領域,組織條件成熟的區域開展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建設。(責任單位:市發改局、市經信局、市住建管理局、市交通運輸局)
七、加強低碳科技創新
(一)加快低碳技術科技創新。依據國家、省的戰略方向和要求,加強我市低碳技術的研發與科技創新。推動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與低碳技術的融合發展;推動企業及研發機構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高效太陽能利用技術、大型風電技術等適合我市的低碳技術上進行重點研發創新。(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經信局、市發改局)
(二)加大低碳技術推廣應用力度。提高核心技術研發、制造、系統集成和產業化能力,對減排效果好、應用前景廣闊的關鍵產品組織規模化生產。加快建立政用產學研有效結合機制,引導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低碳技術創新聯盟,形成技術研發、示范應用和產業化聯動機制。增強園區、企業孵化器、產業化基地、高新區對低碳技術產業化的支撐力度。培育服務能力強的創新成果轉換平臺和中介服務機構,打造低碳化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多元化技術實現低碳科技信息的精準傳播有效對接技術供給與需求。加快建立低碳技術推廣應用的激勵機制,降低企業低碳技術應用成本,有效促進低碳技術的推廣應用。(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改局、市經信局、市國資委、莞韶園管委會)
八、加強基礎能力支撐
(一)加強節能監察,強化能效標準實施,促進能效提升和碳減排。(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發改局)
(二)加強溫室氣體排放統計與核算。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統計工作,完善應對氣候變化統計指標體系和溫室氣體排放統計制度,強化能源、工業、農業、林業、廢棄物處理等相關統計,加強統計基礎工作和能力建設。逐步建立完善市、縣兩級行政區域能源碳排放年度核算方法和報告制度,提高數據質量。(責任單位:市統計局、市發改局、市經信局、市農業局、市林業局、市住建管理局)
(三)開展全市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和低碳發展規劃的編制工作。(責任單位:市發改局)
(四)落實低碳發展改革。積極爭取省級低碳發展有關資金,做好低碳項目的資金保障工作。完善氣候投融資機制,積極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及綠色債券等手段,支持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工作。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完善涵蓋節能、環保、低碳等要求的政府特色采購制度,開展低碳機關、低碳校園、低碳醫院等創建活動。落實國家低碳發展稅收優惠政策。(責任單位:市發改局、市經信局、市財政局、市法制局、市國稅局、市地稅局)
(五)加強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編制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方案,加快培養專業人才,積極培育第三方服務機構和市場中介組織開展碳排放核查、碳排放信息監測、碳資產業務經營和碳資產項目開發等業務。強化應對氣候變化教育教學內容,開展“低碳進課堂”活動。加強對行政機關公務員、企業管理者等培訓。(責任單位:市人社局、市發改局、市教育局)
九、強化保障落實
(一)加強組織領導。發揮好市低碳聯席會議及市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統籌協調和監督落實職能。各縣(市、區)要將單位GDP碳排放強度下降指標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年度計劃和政府工作報告,制定具體工作方案,建立完善工作機制,逐步健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監督和管理體制。各有關部門要根據職責分工,按照相關專項規劃和工作方案,切實抓好落實。〔責任單位:市發改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二)強化目標責任考核。制定《韶關市“十三五”時期單位GDP碳排放強度降低目標責任考核評估辦法》,加強對各縣(市、區)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完成情況的監測、評估和考核,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各有關部門要依據責任分工建立年度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任務完成情況的跟蹤評估機制。考核評估結果向社會公開,接受輿論監督。建立碳排放控制目標預測預警機制,推動各地、各部門落實低碳發展工作任務。(責任單位:市發改局)
(三)加大資金投入。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圍繞實現“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統籌各種資金來源,切實加大資金投入,確保本方案各項任務的落實。〔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發改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四)做好宣傳引導。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宣傳和科普教育,利用好全國低碳日、節能宣傳周、環境宣傳日等重要節點和新媒體平臺,廣泛開展豐富多樣的宣傳活動,增強全民低碳意識。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傳播培訓。建立應對氣候變化公眾參與機制,在政策制定、重大項目工程決策等領域,鼓勵社會公眾廣泛參與。(責任單位:市發改局、市教育局、市委宣傳部)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