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波恩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大會剛剛閉幕,對于關心國內碳
市場建設的人們,并沒有聽到宣布到啟動國內
碳市場的消息,雖然如此,國內的各項準備工作正如解振華主任表示的在按計劃建設和完善。鑒于此,筆者對
碳排放的數據管理工作做了下梳理。就所有和“低碳”相關的工作來說,夯實碳排放的數據基礎,對碳排放達峰目標實現及碳排放總量與強度控制目標實現的意義最為重大,同時也對碳市場的配額總量和分配方法的確定,以及碳排放管控履約工作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此之前,提一下排放數據的準確性
問題。不乏有政府官員、學者和從業者對企業報送及核查確定的排放數據的準確性提出質疑,甚至一直以此為理由對于全國碳
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設前景擔憂,這完全可以理解。碳排放數據統計與傳統的環境監測數據統計和能耗數據統計工作類似,都是一個需要逐步完善的工作,通過近幾年的不斷完善,企業對環境數據和基本的能耗數據的統計,都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由于監管、考核等的各種原因,企業報送的數據很多都是為了滿足考核要求或政績需求,數據的準確性及數據質量很難保證,很難直接被采用作為用于
碳配額交易的數據。碳配額交易相關的統計數據的質量關系到碳市場建設的成敗,數據質量如果不能保證,碳市場建設的公平性和一致性就很難保證,碳市場的基礎數據需要滿足一定的誤差要求,需要逐漸完善,這需要所有從業者共同的努力,僅質疑而不前進,對碳市場建設本身不益。除非我們徹底否定了碳市場建設這項事情本身,否則,就必須扎實做好數據統計、報送及核查工作。
2012年以前,國際上已經有了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及報告的標準,雖然我國當時尚未出臺相關規范,但部分大型央企,比如寶鋼集團(現為寶武集團)、中
石化集團公司分別在2007年和2010年開始參照國際標準進行了集團內部的碳排放盤查工作,收集了碳排放相關的數據,為之后國家相關規范的制定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在那時甚至還沒有提到國內碳市場的概念。但這些先行先試的央企在后續的國家相關行業規范的設計過程中,有了更多的話語權。
2012年以來,為建設生態文明社會,實現低碳發展。國家更加重視了解工業企業的碳排放情況,同時為了探索碳排放達峰路徑和時間,也為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談判及履約等工作打基礎,同時為國內啟動碳排放試點工作做準備,國家發改委先后公布了24個行業的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
之后在2013年,國家發改委在
北京、上海等七個省市開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涉及多個行業,近3000家重點排放單位納入到試點的
碳交易體系,在此基礎上,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也將在近期啟動。碳交易試點的經驗告訴我們“沒有數據就沒有交易”,健康發展的碳交易市場離不開完善準確的碳排放數據,而完善準確的碳排放數據的獲取又離不開完善的碳排放
第三方核查工作,第三方碳核查工作以其客觀性、公正性和獨立性特點,為碳排放數據質量的提升把了至關重要的一關。近些年,在各方努力下,碳核查工作有序展開。 碳核查工作的策劃、準備和實踐,從標準到
法規,從
核查員考試到機構的備案,試點省市已經初步形成一套科學的規范體系,也培養了大量的碳核查人才。這些
核查機構和核查員努力嚴謹的工作,也為試點碳交易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016年以后,隨著國內七省市碳交易試點的穩步推進和國家統一碳市場的啟動的臨近,我國即將迎來全面的碳排放管控時代。隨著《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于切實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重點工作的通知》的出臺,各個非試點省市也逐漸開展了該通知所涉及的八大行業企業的歷史碳排放數據的報送和核查工作,截止目前,除了個別省份,全國各省市的歷史碳排放核查工作均已完成,涉及的企業近7000家。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超過300個核查機構近1500名核查員參與了這次浩浩湯湯的碳核查工作。然而,正當全國碳市場建設穩步推進,即將啟動的關鍵時期,過去開展的如火如荼的碳核查工作卻在今年出乎意料的“遇冷”了,2016年度排放核查工作并沒有下發通知,個別省市自行開展了核查工作,而絕大多數非試點省市并沒有開展2016年度的碳核查工作。
雖然即將啟動的全國碳市場初期可能僅納入
電力行業,待條件成熟時逐漸納入其他行業,與此前政府公開宣傳的計劃相比發生了較大變化。但這也容易理解,畢竟建立全國統一的碳市場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較長時期的不斷完善,選擇穩中求進的策略從碳市場建設效率性的角度考慮也是必要的。 但是國家對于全國碳市場建設的長期規劃并沒有改變,在條件成熟的時候會逐步納入更多的行業。這里提到的“條件成熟”,排放數據質量滿足交易要求應該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為了能使其他行業的數據質量能夠盡快滿足碳市場建設的要求,進而使這些行業能夠盡快納入全國的碳交易體系,碳排放數據報送和核查工作不能停,理由如下:
1. 持續碳核查工作可以提升企業碳排放管理水平。試點碳交易啟動初期,特別是2013年,控排企業第一年接受碳核查工作時,大部分企業對碳核查的重視和配合程度都不高,在接到發改委關于開展碳核查工作的通知后,抵制核查工作,對于核查機構提出的文件清單準備和現場訪問要求視而不見的企業并不在少數,甚至有些企業等到需要提交核查報告的最后時間節點時,才勉強允許核查機構開展核查,材料準備及現場協調都非常倉促,導致核查的進度和質量都得不到保障。經過了連續幾年的碳核查的積累,企業才基本了解了國家的碳交易制度和碳核查工作的重要性,絕大多數企業可以順利地接受第三方的碳核查工作,企業對碳核查的重視程度和配合程度也都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各企業也基本配備了專門人員負責碳排放數據的收集與報送工作,很多企業還專門制定了碳排放數據的管理體系。去年,非試點省市的控排企業基本都是第一次接觸碳排放報送和核查工作,很多企業都是通過核查員的多次電話溝通甚至上門講解才對碳交易和碳核查工作有了一定的認識,才最終完成碳排放數據的報送并接受了第三方核查工作,如果碳核查工作中斷,無疑會使企業在碳交易方面的制度、人員、設備等積累造成浪費,不利于企業持續提升其碳排放計量水平、統計水平和核算水平。相關
政策的不穩定會大大降低企業對參與全國碳市場的預期,甚至對政府的公信力產生質疑。(筆者近期聽到核查員講到,時常會接到這樣的電話,“X老師,您去年來我們廠碳核查時說,國家要在2017年啟動全國碳交易市場,我們廠也會被納進來,還說往后每年都會有第三方機構來核查,請問,現在市場啟動了沒,你們今年什么時候過來核查呀?”這是碰到了比較上心的企業人員了,這個時候,回答一般是這樣的“碳市場可能在年內啟動,但是咱們作為
化工企業可能首批不會被納入,未來什么時候納入還不能確定,另外今年的核查工作什么時候開展還要等國家發改委的通知。。。”。 “你去年不是說我們廠也需要被納入嗎?我們還打算設置崗位呢,這不耽誤我前途嘛。”)
電力行業確實是八大行業中從數據計量、統計到報送都是相對完善的行業,其他行業的相關水平確實還有待提高,也正是基于這個原因,其他行業的2017年及未來的年份的碳排放報送和碳核查工作不能停,只有要求企業持續的報送其溫室氣體排放量,且持續的安排第三方機構進行排放數據的核查,才能持續督促企業提高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數據的計量、收集和統計水平,這樣才有可能使其他行業企業的碳排放數據質量能夠盡快滿足碳交易的要求,才可能使這些行業盡快納入全國的交易體系,盡快完善全國碳市場的規模和行業范圍。
2.核查工作的中斷會增加地方氣候主管部門未來相關工作的難度。地方應對氣候變化主管部門對碳核查工作這幾年也越來越重視,部分省市在沒有財政預算的情況下,基本都撥款完成了之前的核查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同時也收集了寶貴的排放數據,為各地政府在溫室氣體排放控制規劃制定等方面提供了有利的支撐。而核查工作的中斷,一方面會影響各省市氣候主管部門未來相關財政預算資金的申請和批準。另一方面,也會導致控排企業對國家和地方主管部門的質疑,進而對政府的公信力造成影響,也會極大增加了氣候主管部門未來碳核查工作的組織和管理的難度。
3.核查工作的中斷會導致碳核查人才的流失。不利于政府一直主導的能力建設工作。碳核查是保證碳排放數據質量的至關重要的一環,而高質量的核查員隊伍是保證核查工作順利開展的關鍵,通過2016年的歷史碳核查工作,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的特別能戰斗的核查員隊伍。碳核查工作的中斷,會使很多核查機構的核查業務大量縮水,直接導致核查員的收入受到較大影響,也會使很多優秀的碳核查人員對政策、市場預期的質疑,很多人會離開核查員隊伍,甚至離開低碳行業,這無疑是全國碳市場建設的一個巨大的損失。任何行業的健康發展都離不開高素質的人才,而我們現在最需要做的就是想辦法讓這些優秀的人才留著這個行業,甚至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這個行業。
結合一條標語“要想富、先修路”,筆者也造了一個,僅為達意:“要想富(通過電力行業碳交易豐富經驗),先啟動;要啟動,先充數(核查數據) ”無論什么事情,有了“知己”,加上“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按照習大大提出的中國應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領導者,讓我們共同努力為我國的應對氣候變化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祝全國統一碳市場盡快啟動,順順利利。愿所有低碳行業的兄弟姐妹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