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老毒翻出那張去年從黃牛手上花3934英鎊天價買的Radiohead倫敦演唱會門票時仍面露陰郁,因為這張門票的面值僅為65英鎊。
老毒很清楚這樣的變相勒索不會就此銷聲匿跡。憑著做過交易結算IT系統的經驗,他決定利用以太坊區塊鏈智能合約技術開發出一款智能票務App,以防止演唱會門票造假以及被倒賣時的肆意漲價。設計的虛擬門票將采用唯一的數字足跡,絕無仿制可能,而門票則以原價實現點對點自由轉讓買賣,不受任何
第三方的干擾。
老毒聯系了有著相同遭遇的發小漢恩,并告之打算利用TCP/IP五層協議中的最頂層應用層技術開發一款移動App。在經歷了一陣尷尬的沉默之后,老毒得到了這樣的回復,“Literally(從字面看),我完全不明白你說的是什么鳥”。說實話,老毒并沒指望發小能明白這項技術,老毒自個兒也未必能講的透徹,畢竟這是一門前沿技術。
“圣人,為什么您總好打比喻?”
“因為解釋區塊鏈太特么難了。”
一般而言,越是前沿的東西,越難找到合適的普及語言來表達。這就如同量子力學,即使是創立了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學派的科學家們也說不清到底什么是量子力學。
如今區塊鏈技術已被全球認定為未來5-7年內最具全球跨行業影響力的八大新興技術之一。而這樣的前沿技術在遇到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這樣的全球性挑戰面前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事實上,國內外對于區塊鏈技術在應對氣候變化的應用已經展開。今年5月,由世行及其他機構在巴塞羅那召開的Innovate4Climate 2017會議上,區塊鏈已成為會議內容的主題。
UNFCCC在繼今年5月承認了以太坊區塊鏈技術在處理氣候變化
問題中的重大潛力,尤其是肯定了其在透明、經濟及高效方面的優勢之后,上周,在德國波恩召開的聯合國COP23氣候會議上,氣候與IT交叉領域的專家們再次討論了應用以太坊區塊鏈技術在加速推進巴黎協定實施方面的機遇和風險。
區塊鏈到底是什么?簡單講,區塊鏈就是一種賬本記錄數據的方法,運用這種賬本可以記錄交易、協議、合同中或者任何一種需要單獨記錄和驗證的數據信息。這種記賬方式與傳統記賬的區別就在于,這種賬本并不是儲存在一家機構,而是被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成千上萬臺電腦中。這也就意味著系統中每位用戶都有一本一模一樣的賬本,絕無信息丟失的可能,因此非常安全與透明。
即使機構摧毀了,也絲毫影響不到區塊鏈。
然而,對于一個IT界四六不分的外行人,以此就能知曉區塊鏈的具體運作方式多少還有些夠嗆。不過,不明白也沒關系,知道如何用就夠了。
按照UNFCCC的官方說法,區塊鏈技術是全球最具潛力的技術之一,它可促使更多的利益相關方加入,提升透明度和信任度,進而有效推進應對氣候變化解決方案的創新。
“提到
減排成果的國際轉讓,主要就是UNFCCC主導下的
CDM,但是它太過于中心化了。解決的辦法就是通過區塊鏈技術同步數據以確保所有的分布式賬本都具有相同的信息。你完全沒必要去檢查數據庫,因為他們會自動完成,你所要做的僅是檢查哈希值。”
能否再構建一種全新的國際
碳交易機制?《巴黎協定》的第六條為各國在一個全新的全球氣候框架下進行合作與
碳排放交易創造了可能。其中,第6.2條和6.3條允許各國將國際碳排放交易的規模納入其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的成果中;第6.4條也規定可以建立一種新的
市場交易機制,允許一國將自身的減排受益作為另一國履行其國家自主貢獻的成果。顯然, 協定第六條的落實需要各國的碳
排放權交易體系相互關聯,以避免減排量被雙重計算。然而由于締約各方之間錯綜復雜的政治關系與利益紐帶,為協定第六條關鍵內容的制定與具體實施帶來了一定的不確定性。
UNFCCC熱衷于區塊鏈技術正是由于其分布式的特性,可以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集體行動方面提升管理和可持續性水平。區塊鏈技術可有效提升協定第六條中關于締約方使用國際轉讓的減排成果來實現其國家自主貢獻的可信度和透明度,便于對溫室氣體減排進行跟蹤和報告,避免雙重計算,同時還可作為各國自主減排貢獻實施進展的監控手段。
UNFCCC關于巴黎協定第六條的“區塊鏈化”建議摘選(來源:UNFCCC)
本質上,區塊鏈技術是一種密碼學的巧妙應用。在確保安全性的同時,不僅可以公正地記錄每一筆交易,甚至可以記錄下所有賦含價值的東西。而以太坊其實就是一個專注于智能合約應用的區塊鏈平臺。結合區塊鏈技術,智能合約不再只是體現為一套基于合同條款的以數字形式定義的承諾,它本身還可作為一個參與者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回應,自動執行預先設定條件的交易編碼程序。以太坊相對于其他區塊鏈的優勢就在于它可以非常容易地實現幾乎任何類型的智能合約。
碳資產所有者擁有排放預定數量溫室氣體的權利,同時也可以像其他資產一樣購買和出售這些碳資產。以太坊智能合約技術所具備的信任度強、管理成本低,以及透明度高的優勢恰恰可以運用在碳資產的轉讓及交易方面。利用該技術,形成公開的交易行為以及持續性的交易記錄,可有效提升交易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從而使得碳資產轉讓和交易更為安全。
按照現有的規則,碳資產在上市交易之前需通過第三方的審核。雖說編寫減排報告是一項細致且略帶些固定模式化的工作,但審核方仍是會從審核的角度提出一些問題,迫使項目方不得不再次補充數據資料并加以解釋說明,為此需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而對于一些獲取方式較為困難的數據資料,減排結論往往會傾向妥協保守的一面,即降低報告的減排量。如果想要堅持原有的減排結論,項目方就需要提升數據監測的方法,這就意味著更高的審核成本。
目前,一些國外軟件開發商如Power Ledger已在利用以太坊智能合約技術來簡化
碳減排項目的開發過程。通過透明持久的監測記錄,提升減排數據可追溯性的同時,也極大降低了第三方的審核費用。此外,IBM也通過區塊鏈技術,與國內的一家能源區塊鏈實驗室公司合作開發了一個國內碳資產交易平臺模型。這個平臺可自動處理并有效記錄碳資產交易過程,確保交易透明性,同時高效的碳資產開發及管理方法可促使企業采取措施減少排放。
鑒于分布式賬本在資本市場的重要應用,以太坊智能合約技術已被認為能夠有效改進支付、清算與結算流程,并對碳資產轉移以及未來
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清結算方式產生重要影響。
在氣候能源交易方面,以太坊智能合約技術有效推動了P2P能源交易平臺的發展。2017年3月,在紐約布魯克林區實施的一個基于以太坊智能合約技術的P2P能源交易體系——布魯克林微電網實驗項目中,用戶只需要在一個虛擬的交易平臺上注冊,光伏發電戶就可以將富余的
電力信用(Electricity Credits)出售給購電方。交易的安全性使得參與方可以越過電力公司,從而最終建立一個自我發電與儲電的微電網系統。當前布魯克林微電網項目正與傳統電網合作,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同時,力求更為靈活和高效。
家住紐約布魯克林區的Patrick Schnell望著自家屋頂上的光伏板感慨萬分,“我們已聯入了社區微電網。我們發電用電,可以直接跟鄰居和周邊的商家進行電力交易,完全不需要售電公司的介入。我們既是用戶也是供應方,我們明白彼此的需求與意愿。”(圖片來源:Kevin Hagen/New York Times)
目前,基于以太坊智能合約的能源交易項目發展數量眾多,如Power Ledger、SunContract、LO3、ElectriCChain等等。參與方可通過字符串或代表一定能源數量的可交易數字化資產進行能源的相互買賣與交易,減少碳排放。
在氣候融資方面,以太坊智能合約技術有效地推動了氣候行動項目的眾籌以及P2P融資交易的發展,確保了項目獲得資金的透明性。
在全球金融市場中,有一類氣候周期性的風暴災害損失往往會由一種被稱為巨災債券(CAT債券)的金融產品承擔。這類債券類似于保險合同,只是風險會從保險公司轉移到投資者身上。投資者因承擔了特定事件發生的風險,因而可換取一些收益作為回報。
當特定災害發生時,一些第三方救助機構可能會因其死板的工作流程延誤援助進程,而有些甚至還會侵占部分捐贈資金作為其業務費用。應用以太坊智能合約技術不僅可加快資金救助的速度,而且還可以有效跟蹤捐助資金流向,杜絕救助資金的占用。去年,德國安聯保險集團應用以太坊智能合約技術成功發布了一項CAT債券。而在今年9月,首單應用以太坊智能合約的CAT債券開始結算。
在這次COP23波恩氣候大會中,作為歐洲最大的氣候行動催化創新機構Climate-KIC在氣候分布式賬本倡議(CLI)邊會上提出了應用以太坊區塊鏈技術以使生態保護者因減少毀林降低溫室氣體排放而得到回報的解決案例。在該案例中,通過以太坊智能合約技術可使生態保護過程更為透明,出資方可以隨時觀察護林活動的進展情況,衛星數據和遙感影像跟蹤有助于確保生態保護過程的持久性,防止碳減排泄露的發生。
毫無疑問,在應對和減緩氣候變化方面,那些研究政治和公共
政策的官員們已經對以太坊區塊鏈智能合約技術的潛力產生了濃厚興趣。一旦相關的法律及適當的社會條件準備就緒,區塊鏈就可以實現減排。政策制定者們肯定也很清楚,以太坊智能合約技術應用發展的勢頭正在擴散,而發展的不同路徑和可能性將會來自于制度與創新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