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發布>
2017年11月6日上午,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中國氣象局氣象科技大樓一層多功能廳共同舉辦了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7):堅定推動落實<巴黎協定>》發布會。發布會由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研究員主持。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和中國社科院科研局馬援局長出席了發布會并分別致辭。發布會還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
交通運輸部規劃院、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等單位的高級嘉賓,以及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網、中央電視臺、中國社會科學院報、中國氣象報社等20多家國內知名媒體。此外,還有40多位來自氣象局、社科院、農科院等研究機構的作者和專家參會。
皮書主編中國氣象局局長劉雅鳴,充分肯定了皮書的出版內容、組織形式及社會影響力,并期望今后能夠推出更多有價值和更有針對性的科技成果。同時,她指出,2016年全球溫度是自1880年有現代氣象觀測以來最高的一年。到目前為止,今年的氣候仍持續偏暖。全球范圍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多趨強,氣象災害發生的頻次、造成死亡人口以及經濟損失逐年增加,嚴重影響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人類活動是當前全球氣候變暖的主因,國際社會正在采取積極行動科學應對氣候變化。然而,《巴黎協定》雖然正式生效,但落實《巴黎協定》仍面臨很多嚴峻的挑戰。美國宣布要退出《巴黎協定》,這對全球氣候治理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和不利影響。中國將繼續堅定履行《巴黎協定》承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我國將積極“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合作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我國大力踐行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實現可持續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內在要求,實現了全球氣候治理和國內生態文明建設的相互促進、相互支持。十九大精神將為國家未來發展指明新的方向,勾畫更美麗的藍圖。最后,她表示中國氣象局長期以來在氣候變化科學研究、監測預測、災害風險評估、氣候服務等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在國際應對氣候變化內政外交科學咨詢方面也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我們將進一步做好氣候變化的各項科技基礎工作,加強與各部門的合作,為我國科學應對氣候變化做出更大的貢獻。IPCC已經啟動了第六次氣候變化科學評估工作,中國氣象局將加強與各部門聯系,推薦、支持優秀專家參與到IPCC報告的編寫工作中。將繼續支持主編《氣候變化綠皮書》,繼續支持氣候變化經濟學模擬聯合實驗室開展氣候變化與經濟系統交互作用機理、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社會經濟學等方面的研究,為黨中央國務院、各級政府部門、社會各界提供更多高質量的科技和
政策支持。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馬援局長代表皮書主編王偉光院長到會致辭。馬援局長指出,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7):堅定推動落實<巴黎協定>》的發布時值黨的十九大剛剛勝利閉幕、波恩氣候談判會議開幕日,《巴黎協定》雖然正式生效,但落實《巴黎協定》仍面臨很多嚴峻的挑戰,特別是全球性大國在氣候治理
問題上立場的搖擺,甚至要退出《巴黎協定》,使得全球氣候治理面臨一系列不確定性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將堅定推進落實《巴黎協定》、積極推行國際合作的努力顯得彌足珍貴,中國的立場堅定了國際社會的信心,進一步樹立了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負責人大國的形象。目前,我國正處于積極推進“十三五”規劃的關鍵時期,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模式正在向綠色低碳轉型。在許多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例如,截至2017年8月,我國光伏發電的裝機容量達1.1億千瓦,比2012年底增長16.8倍。2016年新增裝機容量達到34.54GW,連續4年位居全球第一。但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綠色低碳轉型的過程必然非常復雜,充滿挑戰和艱辛。他還指出,從2009年至今一年一度的9部氣候變化綠皮書,反映了我國最新科研成果、最新政策分析、最新應用實踐經驗,也反映了國際氣候變化應對的進程,9年的堅持不懈為應對氣候變化的決策和促進氣候變化相關的研究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其歷程也見證了中國為應對氣候變化所作出的努力。
皮書副主編國家氣候中心巢清塵研究員介紹了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7):堅定推動落實<巴黎協定>》的主題和主要內容。在皮書七個大篇幅部分,她重點隆重地推出了兩個亮點部分:其一為氣候變化相關指標的定量分析,綠皮書首次嘗試推出了兩個定量評估的指數。一是“低碳領導力指數”,以G20成員國為評價對象,從政治意愿、政策行動和實際成效三個維度,選取了十余個指標進行綜合評價。二是“暴雨韌性城市指數”,以中國30個省會城市(直轄市),及40多個地級以上海綿城市、氣候適應型城市的試點城市為評價對象,從城市適應能力指數和暴雨致災危險度指數兩個維度,分為高韌性、中等韌性和低韌性三類進行綜合評價。推出指數型定量評估,其目的并不僅在于評價結果的排名,而是希望為研究和觀察問題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其二為綠色“一帶一路”是應對氣候變化重點應該考慮的方面。皮書從不同方面探討加強國際氣候合作,推動綠色“一帶一路”建設。例如,評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面臨的氣候風險,探討防災減災的國際合作,建設全球能源互聯網等。
皮書副主編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陳迎研究員進一步介紹了2017年所做出的氣候變化相關的兩個定量指標體系,她希望在定性分析的同時,有定量的結果作為參照。如對低碳領導力的評價嘗試,她指出,這是一個創新的方向,綜合了各方不同的觀點,期望能改善定量的評估,但是考慮到各媒體對其概念特別是定量排名可能會有不同的認識,她希望一方面能引起媒體的關注,另一方面避免引起誤讀。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原所長汪同三對皮書進行了點評發言。他首先高度評價了9年來皮書出版所取得的前沿成果及其發揮的積極作用,同時深入闡述了《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7)》發布的國際、國內時代背景,結合十九大提出的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等新論斷的意義,剖析了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中的積極參與者到貢獻者到引領者的角色轉換等。重點展望了中國的未來發展及政策行動,指出未來中國應該繼續堅持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并將其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的重要內容等,尋求適應發展中國家的最佳實踐模式,并對未來相關研究的發展方向給出了具體建議。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玉娥重點指出了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7):堅定推動落實<巴黎協定>》具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與氣候變化談判的焦點問題和熱點問題緊密關聯;二、緊扣十九大的熱點內容。
最后,參會的專家、作者以及媒體代表就皮書的相關內容,如對交通運輸轉型的定性分析、對相關數據的報道確認等各方面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與對話。
在中國氣象局和中國社科院領導的積極支持下,經過中國社科院-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經濟學聯合實驗室編委會人員的共同努力,此次發布會取得了圓滿成功。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以中國社科院-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經濟學模擬聯合實驗室為合作平臺,繼2009年推出第一部氣候變化綠皮書《通向哥本哈根》之后,連續9年推出氣候變化綠皮書,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歡迎與好評,也成為國內應對氣候變化的品牌書籍。2017年主題是“堅定推動落實《巴黎協定》”,涉及國際氣候變化治理進程的最新進展、國內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行動、“一帶一路”專論、氣候變化相關問題的專題研究和熱點問題。《巴黎協定》凝聚了全球政治共識,成果來之不易,但落實仍面臨很多嚴峻的挑戰,需要國際社會合力推動。本書特邀氣候變化領域的專家學者撰稿,以獨到的視角給出全新的分析,對關心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的各級決策者和管理人員、科研人員、大專院校教師和學生,以及社會公眾有較高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