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中國社科院、國家氣象局氣候變化經濟學模擬聯合實驗室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布了《氣候變化綠皮書》,綠皮書對G20國家低碳領導力進行了評價和分析。結果顯示,G20成員國低碳領導力分為三個集團,第一集團包括:英國、歐盟、法國、中國、巴西、德國、意大利。
綠皮書采用政治意愿、
政策行動和實際成效三個維度的分析框架,選用9個指標嘗試構建了低碳領導力評價指標體系,對G20國家低碳領導力進行了評價和分析。主要指標包括:批準《巴黎協定》并表示落實、國家自主貢獻(NDC)目標的足夠性、碳
市場體系建設、可再生能源投資、人均
碳排放量、可再生能源避免排放量對減少人均排放的貢獻率、2015年比2010年碳排放量變化率、2015年相比2010年單位GDP碳排放量下降率。
G20成員國低碳領導力可大致分為三個集團,第二集團包括墨西哥、印度、阿根廷、韓國、南非、加拿大、印度尼西亞和日本。第三集團包括澳大利亞、美國、土耳其、俄羅斯和沙特阿拉伯。
中國躋身第一集團,主要優勢在政治意愿和政策行動,例如,中美曾聯手為促成《巴黎協定》通過和生效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可再生能源投資總量居世界第一位,遠超其他國家。中國在健全和完善
節能減排的政策體系,推動
碳市場建設,通過各類低碳試點調動地方和公眾參與等方面也取得了積極進展,得到國際社會的贊譽。同時,也需要看到,國際機構對中國NDC的足夠性評分不升反降,折射出西方學者普遍對中國承擔更多國際責任的期待。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減排實際成效方面雖然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就低碳發展水平而言,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
美國低碳領導力評價得分如此之低在意料之中。特朗普政府上臺后推行了一系列“去氣候化”政策,特別是宣布退出《巴黎協定》令國際社會震驚。美國推動國際氣候進程的政治意愿幾乎降到冰點,在國際氣候治理中的領導力大大削弱。不僅如此,美國的政策行動也在全面倒退。從實際成效看,美國2015年人均碳排放仍高達16噸。雖然美國排放總量已經達峰,2015年相比2010年排放總量出現緩慢下降的趨勢,單位GDP的碳排放也在持續下降,但如果美國就此放棄低碳發展的努力,可能意味著未來在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趨勢下,美國逆潮流而動將使低碳轉型停滯甚至反彈,這對美國自身也未必是好事。不過,美國政府對待氣候變化的消極立場,并不能完全左右市場的選擇,無論是技術還是規模,美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在全球仍有一定優勢。美國在低碳科技創新方面仍處于全球領先的地位。美國一些地方政府、企業和民眾還有支持低碳發展的積極力量。在國際氣候治理趨于多元化的時代,非國家實體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