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第二屆中國
碳交易市場發展
論壇在
北京隆重召開,包括顧秀蓮副委員長、劉燕華主任委員、傅志寰院士、杜永勝理事長、房慶副理事長、蔣兆理副司長、馬愛民副主任、馬駿首席以及挪威能源署氣候司長奧登.勞斯蘭德、國際排放貿易協會主席德克.福瑞斯特等在內的500余位嘉賓參與了論壇,五十余位專家學者發表演講,從各自專業角度對全國碳交易市場進行了剖析,全面解析了
碳市場的發展狀況以及未來趨勢。
以下是中創碳投總經理唐人虎先生在論壇上的精彩演講
唐人虎:感謝主持人,感謝中國
節能協會給我這樣一個機會。當時定演講題目的時候給大家分享了,可能前面領導有各種祝福,講了中國的形勢,我們作為碳市場的參與方或者很多具體的運營方,應該說跟碳市場的各個方面都有交道,了解比較多的信息。所以我們總結了一下,不一定全面,有了中國碳市場以后,哪些方面我們這些商業機構能夠有相應的機會,因為碳市場各個方面角度不一樣,比如政府要看減碳效果,減碳效果要有,金融有可持續的回報。從參與方來講,如果市場沒有帶來參與方可持續的回報,這個市場還叫市場嗎?對于一個市場來講,同樣的標的物大家各有各的看法,有人認為會漲、會跌,不管跌漲都能夠進行服務,這樣才是市場,所以我取了一個名字“如何掘金全國碳交易市場”,也是一個預期,希望大家投入時間在市場中得到應有的回報,哪怕回去對著太太講做了一個事,我養得起你。前一段時間遇到一個老朋友,做了十來年,現在非常非常艱難,他說這么多年投入這么多,結果現在太太問:你到底從中得到什么回報?最大的回報,這十幾年做碳市場的精神沒有變,覺得未來發展會更好。現在稍微有一些波折,但畢竟是暫時的。
這里頭特意把企業拿出來,企業是整個市場的主體,不管是市場會怎么去發展,在中間的主體一定是企業,真正進行買或者賣或者建設體系的是這些企業,這些企業大致會做哪些類型的事情,所以結合自身定位如何去參與為關鍵。今天在座有很多新朋友,怎么切入碳市場,從哪個方面能夠更好的進入碳市場中。這個PPT把中央、地方、企業做的角色劃分。
第一個,碳市場當中大概會有哪些相關的企業?首先要有一個規模,按照工業
減排標準,如果不到規模,確權成本、交易成本大于收益,這是不現實的。比如單純的建筑,或者每一個個人,目前納入到碳市場中一定是有規模的,排放比較大的,是八大行業,八大行業占據中國碳市場排放的60%、70%,光是一個電子行業占了40%,從大企業來講,相對國家而言更好管理。1萬噸標準煤,不能再低了,再低就不現實的,湖北是6萬噸標準煤,如果排放里有70%的排放,耗費額50%的資源,和我要控制90%的排放但耗我120%的資源,這是為什么納入行業的相應約束。當然試點過程中,北京、
深圳不同,深圳按照現在國家碳市場納入的總體沒加,7個燃氣+1個燃煤就完了,其他做相應的其他安排,所以把服務業納入其中。這納入企業。
第二大類的企業是服務企業,比如
第三方核查機構。我們定義成這個,可能是未來往下延伸穿起來碳數據的服務。二是做低碳咨詢的機構,做一個新事情,看不見摸不著,讓每一家企業自己學會挺難,為什么金融有通道服務,有專業機構教你怎么去干怎么去做。三是
碳資產管理公司,比如一年保五加起來有六七千萬噸的排放,包括碳資產公司,為自己做好管理,中間會有大量層級的,比如10萬、20萬、30萬噸的排放機構是否要成立專業的機構?我們當時跟一個銀行打交道,問他們為什么要做碳的事情?他說有一些中小客戶,自己沒有能力做這個事,或者成本抬高,專門做這個事雇上兩個人,收益付不了人的成本,為什么要做,所以給銀行提出需求。如果銀行不做這件事,就跑到別的銀行,所以必須要做。所以碳資產管理公司有的存在價值,把市場中有需求的,自己做的不合算的整合起來形成相應的力量。四是低碳技術與設備供應商,很多排放,一方面要去市場買,大家都去買,價格一定會抬高,抬高到一定程度時為什么不自己去減?中國節能協會整合了這些技術和供應商參與碳市場中。五是相應的節能服務公司和售電公司,中國已經出現了這樣的相應趨勢,賣電的這些客戶、需要電的客戶一定是大戶,除了單純的售電以外,還能夠提供碳本身的服務。
第三是減排企業,筆觸風電、太陽能光伏,比如林業
碳匯企業,林業碳匯實實在在的減排,怎么把它進行量化,而且科學量化之后和碳市場進行連接,還有
水泥生產、其他生產過程中的減排企業。
第四是金融企業。金融企業在什么階段進行介入?這個點值得大家考究,大家回想一下,當時做
CDM這些年的時候,大量的金融機構進來,因為有相對統一標準化的標的物,二是有統一的市場,流動性很高,可以進去可以退出,所以很多金融機構進入進來。現在試點碳市場也有金融企業進來,但和過去不一樣,現在進來是走通流程,各個產品比如托管、碳資產的質押、回購,做一個創新性的產品出來,但并沒有持續的出來,這不怪金融企業,因為市場流動性沒有到規模,沒有到那個點上,只是前期做這個事情。現在逐步隨著綠色金融發展和碳市場發展過程,越來越多金融企業進來了,已經把碳市場做成其中很重要的一塊,當然其中一方面是品牌建設,更重要的是發現未來會形成金融企業跟別的企業有什么不一樣,所以下一步這里面會有一個新的開拓點。
從納入企業來講,大致有幾類需求:第一大類一定是合規履約為前提的。我們做過一個研究項目,做了大量企業的調研,基本上企業現在的訴求,如果你不讓我增加成本的情況下滿足政府需求就很好的,你能讓我賺到錢就非常非常好了。第二大塊,以低碳發展為目標。這個目標對企業來講,國家的大目標大家都說好,應該怎么怎么樣,但作為企業發展來講,在座很多企業老總一定要把目標分解細化到與企業結合,這才有生命力。我們跟很多企業打了很多交道之后,就講國家目標,比如4045、中國要達峰了,聽了以后說非常好,支持,但下來不辦,跟他講達峰國家不會承擔,分解到各個省,各個省分到企業,如果不做會虧多少錢,會有什么樣的責任,所以跟企業打交道的時候,把目標分解到企業,在行業內什么樣,自己發展什么樣,跟自己以前怎么比,跟別人怎么比。第三是以能力建設為基礎,現在大企業都是我知道有這樣的事情,幫我培訓,然后做信息化,人民定崗,是什么管理體系,集團是三級還是二級管理,是自己管還是委托出去管,一開始還是讓這些企業認識到自身的目標和國家對他的要求。最后是以管理創新為導向。企業動起來,自己愿意去做的時候帶的動力和發展比我們叫他去做要強。
中央級的集團或者地方級省級集團,下面有總部,有二級公司,可能還有自己得力的法人單位,我們捋了捋,比如有數據管理,數據管理是重中之重,而且碳市場未來給國家治理、氣候變化治理帶來巨大好處就在這里,
碳排放現在通過市場倒逼出來的數據,是真正能夠給各方面的基礎。我們經常發現一刀切的
政策,為什么這樣?是因為我們沒有支持科學決策的數據,沒有辦法針對性的出更好的政策,不是說領導不想這么干,沒有辦法。比如環保,現在我們家裝修買個沙子買不到,做個門要三個月,全部關停,國家大目標,必須保證京津冀,從現在開始,北京周圍的建筑工地全部停工,一定要保證空氣質量,過程中有各種手段,政府一刀切。企業自己排放到底是什么,拿出依據,如果沒有,政府一定是一刀切。還有配額申請、分解、考核、資產保值增值,還有交易額的管理。交易額為什么提出來?我們跟很多集團交流,比如去買個菜,總不能都匯報吧。交易瞬息萬變,怎么匯報?所以怎么把交易策略和管理機制做下來是關鍵,這塊非常重要。
排放數據我簡單說一下,有幾大塊第一塊是核算,二是填報,然后核查,第三方核查,另外用手段進行監測和分析。我們做100多家電廠核下來,中國
電力排放關于煤耗已經有這么多年,我們做下來發現跟碳比起來差距比較大。每個電廠沒見鍋爐,每年改造降低一兩克,改造五六年之后發現降低十來克,超越了基礎,從亞臨界到超臨界、超超臨界,每一個階段是提高2—4克的能耗,我們通過碳做起來,對它自身的統計和管理發揮很大作用。那次弄完之后,發現一個電廠的煤耗差距了30克的概念。
碳資產管理核心是如何提高配額持有量、控制碳排放量、減少配額缺口,價格高的時候去買,換得流動資金。價格低的時候,能夠履約。給你這個單位一噸的配額和給你一塊錢怎么去用,配額放一年,一塊錢可能賺了好多次了。
我們大概做了碳交易流程管理,有資金管理、方案審批和交易操作。為什么這個要專門提出里?接觸客戶里,碳排放操作的崗位多種多樣,很多在環保,有在戰略的,還有放在證券部門進行管理的。這里頭做交易涉及到買和賣,一定要和資金部門打交道,但資金要求和管理排放的要求不一樣。這里面有非常細膩的微操。
理清思路,積極參與碳交易,在市場實踐中實現低碳轉型,外部環境上要有政策趨勢跟分析,自身情況要清楚,賣或者買自己不清楚是不行的,還有要做一些事情,比如支撐體系的建設,有人幫我持續的做。今天部門負責人明白了,下次管別的事,從頭再來,這是企業的支撐體系沒有做好。蘋果對供應商有要求,自己不制造,怎么可能減排,那么怎么辦?買一些
碳中和,要求供應商做減排,另外在排放里建一些自己的光伏電站,建一些新能源電站。另外是碳資產的優化與業務的創新。按照現在碳市場的布局,初期的重大作用是控排企業,控排企業訴求直接反饋到碳市場的發展。我們的減排企業,CDM、
ccer是中國最早的碳市場培養、培訓或者意識,通過減排企業抵消機制在其中獲益,抵消機制在碳市場過程中一定會存在,第一是相對靈活的機制,第二是實實在在一個項目一個項目減排起來的,不管怎么說,可以在市場中起到作用,而且對國家目標有數字化的要求。
減排企業大致分了幾大塊,怎么做?哪些能做?引入林業局發了一個溫室氣體的管理辦法,核心一塊是林業碳匯如何掛鉤。農業里如何建好碳平臺,把散點農戶溫室氣體控好。碳市場起到什么作用?成了很好的支點,支點把其他部門原有的工作如何做好碳市場工具,新能源車都在做相應的事情,都是利用好碳市場供給。還有沒有納入到行業的怎么用好抵消機制,開發
方法學,相應的量化,然后跟碳市場掛鉤,形成自身的標準。現在碰到很多先進性企業,產品、服務、技術在行業中比較先進,愿意再加上碳的競爭點,碳的競爭點不一定開發出來納入到碳市場,這有可能是技術原因和經濟性原因,但有市場第三方數據支撐,這和股票很類似。如果一個公司沒有上市,跟你談一股多少錢是千人千面,碳市場未來減排過程中也會起到類似的作用。
這是我們列舉的一些服務企業,優先出來的一定是服務企業,如果服務企業沒有起來,其他企業很難起來。我們前一段時間參加了
碳普惠的會,普惠金融、小惠金融已經參與進來了。
與大家相關的還有低碳咨詢機構,結合著自身所做的事情,比如碳市場體系設計,中國碳市場最大設計一定是中央政府,往下發現是工具之后,各地政府都有訴求,現在給各地政府所做的設計里遠遠不止是單純的碳市場,如何與其他整合起來,這是我們要想的事情,能不能用好政策的相應工具。企業
碳管理戰略,碳市場核心要素研究,以及碳交易能力建設,從自身提高帶動大家共同的提高。
這是碳資產管理公司能做的哪些事情,如果你做一個碳資產公司,首先你的領導或者自己投資,或者投資方說要做一個碳自己管理公司,要干什么,現金流哪里來,你需要做相應的部署。
對于低碳技術和設備供應商有幾大塊:第一塊讓低碳設備的減排價值得以量化。好或者壞,跟用戶要去扯到底什么原因,但如果加上碳,有第三方,有相應的市場運行,而且節能公司的回報不光是每年節能量的回報,可能提前一年、兩年拿到配額進行相應的變現,等于為低碳節能服務提供新的利潤分成點。第二塊是能定價。第三個是全過程。第四,最重要的一點是經濟性。我們前段時間參與了綠政交易,我們是第一個買綠政的,現在綠政有兩萬多個。之前沒有遵循市場的一些相應規律就去買,買賣一次,第二個是自愿過程,有個領導說既然我自愿,就是做慈善,做慈善為什么要花錢去買看不見摸不著的希望綠政。從市場來講,任何一件事的經濟性必須要靠需。
碳是綠色金融里的重要組成部分,可量化,而且細到每個企業法人單位,有一套證據工具支撐金融要求,比如成本收益轉換、價格發現、風險轉移。
這是我們總結的目前
碳金融,只要有生命力就一定會持續的往下去做,只要市場有生命力,資本是中性的,逐利的,不用求著它來,做好了,資本自然會來。
最后說一張圖說明各自是什么樣的關系(PPT圖),這是網狀關系,如何用好工具,企業如何為實體經濟服務,讓這些企業用好工具和服務機構能夠做出更科學的決策,每一個實體工具匯集起來做一個市場,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