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金融助力實體經濟的實踐正在出現新的趨勢——通過數字技術嘗試建設綠水青山讓自下而上的“生活方式綠色化”成為可能。
脫胎于構建“碳賬戶”思路的公益項目螞蟻森林正是這一趨勢現象級樣本:截至2017年8月底,螞蟻森林激發了世界3%的人口參與進“種樹”事業,用戶超過2.3億,累計
減排122萬噸,累計種植真樹1025萬棵。科技力量的參與,開掘了個體的行動力,讓公益效果實現爆發式增長,也讓參與公益的人,有了更直觀的獲得感。
在此基礎上,這一現象級的環保公益項目,正在嘗試變身社會公益創新的孵化器。在近日阿里巴巴公益周“天更藍”
論壇上,螞蟻森林發布了名為“planet blue”的公益開放計劃,宣布將產品能力、科技平臺開放給全社會,呼吁人人參與綠色未來。
在螞蟻金服CEO井賢棟看來,移動互聯的科技力量使得人人可得,人人行動成為可能。從這個意義看,科技是這個時代最大的公益。
科技讓綠色金融“接地氣”
一棵手機里的虛擬梭梭樹,如何激發世界3%的人口參與,最終成為現實荒漠中的真實森林?在很多企業看來難以落地的綠色金融戰略,又是怎么通過互聯網思維+科技力的疊加成為蜂蜜80、90后群體的公益潮流?
2016年6月,螞蟻金服首度公布綠色金融戰略。此后產品經理祖望接到了落地具體產品的任務。在祖望看來,綠色金融是一個政府和行業能聽懂的高大上的東西,但螞蟻更熟悉的是個人用戶和小微企業。“能不能給每個用戶都開通一個碳賬戶,把每個人的綠色低碳行為記錄下來?”
祖望領到的任務是30天讓這個產品上線。不過對螞蟻金服這家互聯網基因濃郁的科技金融公司而言,綠色金融絕不只是任務和口號,大家關注的不是做,而是如何做到位。 “步行是低碳的,無紙化是低碳的,做碳賬戶目標雖然明確,但聽起來太難懂、太不互聯網、太不感性了。”祖望認為如果只是開個“碳賬戶”,很難打動用戶,激發大眾興趣。
在螞蟻森林團隊看來,“綠色”讓人首先聯想到的就是“樹”——那么有沒有可能,從手機里養大一棵種在土里的樹?在此之后,螞蟻金服首先與公益組織阿拉善SEE開始了合作,在荒漠上種一億棵梭梭樹的計劃也開始真正落地。結果令團隊振奮,出生三個月后,螞蟻森林的用戶6000萬人,5個月,累計用戶超過2個億,每天早上7點,數以千萬計的用戶一醒來就進入森林收取能量……
而這樣的結果并不是KPI逼出來的。據螞蟻森林團隊透露,自上線那天起,螞蟻森林就沒有背過任何KPI,畢竟作為一個公益項目,讓一個用戶勤勤懇懇三個月每天收能量才能種一棵小樹的任務并不是那么簡單。但用戶參與的熱情卻出人意料:“本來想先默默種樹,等這批梭梭長大再告知用戶。沒想到網友呼聲不斷,想看看自己樹種下了嗎?種在哪了?誰在看護?起到環保的作用了嗎?”
公眾對螞蟻森林的關注度甚至高于愛心捐贈。“付出行動有時比捐款更需要決心和耐心。有人花三五個月種一棵樹,同時養成了健康的生活習慣,減肥70斤。有人留言告訴我們,螞蟻森林讓他第一次感到自己有能力改變世界。”祖望說
前不久,CSR咨詢機構商道縱橫和界面新聞發起了一次公眾行為研究。結果顯示,年輕的受訪者中有超過82%的人愿以節約資源支持環保,僅30%左右的人選擇公益捐助。在祖望看來,這反映了新的趨勢——95后,云上的一代,對公益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化。比起捐款捐物,他們更看重參與感。
而據螞蟻金服戰略部資深總監孫濤透露,螞蟻金服也將在個人碳賬戶之外,引入中小企業B端碳賬戶。希望借此衡量企業綠色程度,從而更好地助力實體經濟。孫濤表示,在低碳領域,規模以上企業的
碳排放,已經初步可衡量,并進入碳
市場交易。但規模以下的中小企業卻沒有被衡量。未來,螞蟻森林將探索建立中小企業的碳賬戶,衡量企業綠色程度,通過用戶綠色消費,與中小企業進行高頻、有效互動。
開放成為公益創新土壤
今年7月,《自然》雜志發表了一項很有意思的研究結果——全球走路數據研究:“地球人”平均每天走4961步,而中國人則日均走6189步,成為全球最愛走的群體。一大原因是數字技術對計步度量的普及,螞蟻森林的通過步行比
碳減排量,成了許多中國人“暴走”的理由。
螞蟻森林的魅力在把公益變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管是步行、線下支付、還是生活繳費,你每天都在做的瑣碎事,最后匯聚成了公益行為——用戶積攢能量達到17.9kg,就可以在真實世界里種一棵樹。
而這種讓公益變得觸手可及,讓日行一善有趣、有感的能力,不僅來自螞蟻森林團隊的“腦洞大開”,也來源于螞蟻金服沉淀的科技能力。正是科技讓公益參與形式更多元化,互聯網生活中碎片化的時間和場景被充分利用起來,人人行善成為可能。
CSR思想實驗室創始人呂建中博士從中看到了互聯網公益的新趨勢,“面向移動端的互聯網+公益,正使科技在推動社會進步中釋放出前所未有的能量和效率,讓公益向著多個維度迅速發展,也為跨界創新提供了開放的土壤。”
基于對這一趨勢的捕捉,今年9月5日,阿里巴巴向社會發出“人人3小時,公益億起來”的倡議,攜手多家國內知名公益機構、知名企業共同開啟首屆“95公益周”,在公益周上,螞蟻森林發布了名為“planet blue”的公益開放計劃,宣布將產品能力、科技平臺開放給全社會,希望帶動更多人參與公益,通過“善心+善能”方式,用新技術和商業基礎設施幫助公眾和公益組織。
在天更藍論壇上,
北京佳格天地科技(5.150, 0.00, 0.00%)有限公司創始人張弓展示了一張荒漠衛星圖,從圖中可以清晰看到真實的規則排列的螞蟻森林——梭梭樹。張弓透露,拍攝時還是梭梭樹苗,以衛星的分辨率應該很難看到。但幾百萬棵樹種下去,就能看到對世界帶來的改變。據了解,佳格即將作為開放計劃合作伙伴與螞蟻森林牽手,用遙感技術和人工智能探測更好的種植區域,勘查用愛心種下的森林對環境的改變作用,讓每個人在茫茫樹海中“感受”自己的樹。
同時,科技也為互聯網與更多傳統行業的跨界創新提供了豐沃的土壤。“95公益周”期間,90后泓渟在支付寶上為“頂梁柱”扶貧保險項目捐了100元錢,這是她人生第一次“買保險”。對保險公司一向敬而遠之的她之所以支持這個公益項目,是因為區塊鏈技術的使用,讓投保和理賠流程被真實完整地公示出來。
依據新的螞蟻森林開放計劃,將鼓勵更多低碳場景接入,希望 NPO、政府機構、國際組織等合作伙伴加入公益創新。此前,螞蟻森林已聯合桃花源基金會,試水保護地計劃,與此同時螞蟻森林也正嘗試與北京市合作,探索公眾機動車減排場景。
“開放,不僅僅是找樹,找保護地,也不僅僅是品牌的聯合,而是希望實現全鏈條的開放,讓所有綠色場景、資源在平臺上與人人行動產生連接。”祖望說。
在“天更藍”論壇上同樣表現出公益開放態度的還有菜鳥和阿里云。菜鳥智能算法與傳統物流行業的連接,每年可以節省近10億個包裝箱的使用。也許有一天,剁手黨不會再為“買買買”增加了地球的負擔而愧疚了;阿里云ET環境大腦與
內蒙古環保廳的連接,將為政府提供生態分析和智能決策,守住中國北疆的水草豐美。
在去年舉辦的首屆全球XIN公益大會上,馬云曾呼吁公益領域里的政府、專家、企業家等社會各界都應該加入進來,因為這些能力合在一起就是巨大的善能。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長助理黃真平認為,科技時代的公益,除了重塑個人習慣外,也深刻影響著社會群體間的合作和互動,而這種跨界碰撞,為公益創新提供了更豐沃的土壤。
“這是中國科技大爆發的時代,也是公益大爆發的時代。”張弓相信,科技能帶來更科學且打動人心的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