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能源結構,建立低碳城市群
二氧化碳和大氣污染物PM2.5的主要成分均主要來源于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燃燒,兩者同根同源。全國
碳排放量的80%來源于燃煤,京津冀地區碳排放量的84%來源于燃煤。因此,優化能源結構是我省治理大氣污染與降低碳排放的主要任務。國務院發布的今明兩年
節能減排低碳發展行動方案,要求京津冀地區2015年煤炭消費總量力爭比2012年負增長。這是一個十分艱巨的任務。
河北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經濟發展需要更多的能源。要實現大幅度削減煤炭消費總量的目標,除了通過技術改造和結構調整降低能耗之外,還要依靠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
河北是擁有清潔能源較多的省份。全省陸上風能資源7400萬千瓦、可開發量2500萬千瓦以上,海上風電規劃可開發量500萬千瓦以上,是國家確定的全國8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之一;太陽能年輻射量4981-5966兆焦/平方米,是我國光照資源較好地區;年產干秸稈3600萬噸左右,甜高粱、蓖麻等能源作物產量大、分布廣。河北還是華北地區地熱資源最豐富的地區,11個設區市均有分布,儲量相當于418億噸標準煤。另外,河北具有高原、山地、平原、沿海等獨特的地理地貌,為淺層地能的多元化開發利用創造了有利條件。我們要充分利用上述優勢條件,加快建設張承千萬千瓦級風電、保定中國電谷、寧晉晶龍等新能源產業基地。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補、綜合利用、講求效益”的方針加強城鄉居民用能管理,通過
政策工具創新促進能源轉型。
我國正處于城鎮化中期階段,基礎設施建設遠未完成,需要大量的土地、能源供應和消耗,因此不可避免地伴隨大量的碳排放。數據顯示,全國地級以上287座城市排放的二氧化碳約占全國排放總量的72%。僅占全國地域總面積13.3%的市轄區,消費了全社會
電力的55%。可見,城市尤其是市轄區是能源消費密度集中的區域。我省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必須進行前瞻性部署和超前規劃,堅決遏制高碳鎖定的苗頭,打造低碳城市群。對環首都縣市應合理確定開發邊界,科學設置開發強度,建立生態緩沖區。通過頂層設計、制度創新、政策保障、分工合作等手段,疏解首都職能,提高綜合承載能力和發展水平。
國際經驗表明,低碳城市聯盟正成為環境治理的重要平臺,它在區域合作中比國家層面的合作更富有彈性,其行動也更具有針對性。
北京、天津和我省的石家莊、保定、秦皇島是國家發改委確定的低碳試點城市,可以在此基礎上組建低碳城市聯盟。聯盟的宗旨和主要行動是,加強技術的合作引進與創新擴散,共同推動區域低碳宣傳和教育活動,提高區域協同治理的國際影響力,推動聯盟成為跨國城市氣候網絡中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