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7月,國內
碳交易試點將再次迎來履約高峰期,此前推遲履約期的天津、廣東將分別在7月10日、7月15日完成管控企業
碳排放配額的履約工作,
北京則在6月27日履約截止日后再次為未完成配額履約的企業寬限期限。企業沖刺履約的需求,無疑也刺激著碳
市場成交量的迅速翻漲。據相關數據統計,7月初的5個交易日內,北京
碳市場交易共成交157381噸,是此前5月交易量的1.9倍,天津市場成交32500噸,接近此前平均水平10倍。
“之前交易筆數不多,交易量小,相對平淡,越接近履約期,市場就越活躍,交易量直線上升??傮w來看,市場的波動性非常大?!?a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深圳
排放權交易所副總裁葛興安認為,影響碳交易市場的流動性和活躍度最大的因素,仍然是
政策執行的力度。深圳排放權交易所數據顯示,6月16日至20日的5個交易日,深圳碳市交易總量高達37.78萬噸,成交額2682.26萬元,環比分別猛增440.9%和445.6%;6月27日,深圳市
碳配額成交金額突破億元大關,總體而言,履約期前三周成交量占一年總量的60%-70%。
除了市場交易冷熱不均之外,企業對碳配額的資產管理能力也呈現“冰火兩重天”的局面。劉青認為,大企業集團會單設
碳資產管理公司,有專項部門負責管理旗下風電、水電等企業的碳配額,加上自身參與不少
CDM項目,擁有豐富
碳管理經驗,投資回報也相對不錯。另一方面,有部分企業反映,對碳配額的界定、內部人員的培訓及協調、財務程序的缺失、碳排放量相關數據的歷史記錄等方面均存在困難,進而造成履約期的推遲。
“有些可能因為歷史數據需要調整,或者管理層調換無人接手履約工作,或者不清楚如何對手中富余的碳資產進行運作,導致碳交易市場本身的不活躍?!备鹋d安認為,碳資產管理的意識尚未深入到企業的戰略之中,加上部分企業規模小、配額分散,碳收益的經濟吸引力也會相對薄弱,企業也暫時難以將碳資產管理作為投資決策,而僅僅只是作為社會責任來進行履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