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閑聊
碳金融(點擊查看:
閑話碳金融),或許沒有接觸過碳
市場的人以為看到了一片藍海,想象就要借著碳金融的風口體驗一下被吹起來的感覺了,但真實情況并沒有臆想中的那么美好,
碳市場的風并沒有來的那么快那么直接。我們在等風來的同時,先看看現下碳市場的高級玩家們都在做些什么,想想有哪些我們帶著資源可以放長線釣大魚的機會。
故承接上回閑話,本次簡評下碳金融的高級玩家模式。
(一)政府
毋庸置疑,政府作為碳市場的總設計師,是規則制定者和秩序維護者,沒有政府主導和推動就沒有碳市場。國家從2011年就部署了熟知的七省市
碳交易試點,七省市從籌備到2013年起相繼開市至今已過去四年多,可以說從無到有,從起步到發展,取得了很不錯的實踐與經驗,所以國家領導人才敢于向國際社會承諾我國2017年建立全國統一的碳市場。
然政府在統一碳市場之路上背負太多,從宏觀到微觀從理論到實踐,方方面面都想規范做好,在歐盟失敗碳市場的前車之鑒面前,在中國成為國際應對氣候變化領頭人的光環之下,政府不由得在碳市場建設道路上謹小慎微如履薄冰,碳市場建設的好了是順理成章錦上添花,但如果碳市場運行之初即出現些許
問題就有失國體得不償失了。
沒有一出來就滿級的英雄,沒有不需要升級打補丁的軟件,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商業模式。碳市場也一樣,政府作為碳市場的“上帝”,不可能讓碳市場乍一出生就滿足所有群體的訴求,國家秉著兼顧發展與公平的方向做頂層設計,在運行的過程中不斷修正和完善也就罷了。2015年8月就呈現的《全國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草案)》迄今沒有立法通過,原定2016年6月底就完成的數據摸底及控排名單迄今難產,原本納入的八大行業一減再減,讓身在碳圈期待全國碳市場的人們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陷入了不知何去何從的茫然。
私認為對于政府來說,最重要的還是做好立法和監管,做好宏觀掌控。盡快的促成碳
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落地應是頭等大事,然后規范好交易所、
第三方機構、碳市場金融機構、相關服務機構的各自權責,確立好蛋糕配額的分配原則,其余能放權的統統放權,讓市場的參與者自行去完善市場,摸著石頭過河。市場自有其適宜成長的土壤,市場自有其看不見的手在調節,患得患失瞻前顧后就會猶豫不決貽誤戰機。
(二)交易所
交易所是碳交易得以實現的支撐平臺。交易所的本職就是撮合交易,實現交易,監管交易。在七個試點交易所基礎上,加上
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和
福建的海峽股權交易中心,目前形成了在國家備案的九大碳交易所。地方成立的碳交易所也不在少數,但私認為其前途堪憂,遲早會被淘汰或收編。
國家統一碳市場之際,關于國家碳交易所花落誰家的消息層出不窮,各大交易所均背景雄厚,華山論劍也難分伯仲。但重點是國家碳交易所初期只有一個標準產品-
碳配額(不像八九十年代期貨交易所那樣還有品種可以劃分,從50多個遍地開花的交易所減到15個再減到3個,每個交易所有特定的交易品種可以區別開),所以按道理說一個交易所足以承接國家碳交易所的大任,就算未來
ccer納入交易,碳期貨、碳遠期、碳期權等
衍生品都納入交易,一個交易所也足矣,最終留存的國家級碳交易所將與兩大證券交易所四大期貨交易所鼎足而立,成為交易所界的新寵。
目下各碳交易所基本都是盈利性質的企業法人,但碳交易領域的交易量和交易額非常有限,僅靠會費年費交易手續費收入是難以養家糊口的,所以大部分交易所并非僅有碳排放權一個交易品種,也有其他業務支撐,再輔以碳市場培訓咨詢等業務,借著自身平臺優勢各謀生路。
私認為交易所還是應以切實考慮交易優化和交易監管為重點,國家越早確立統一的碳交易所就越對碳市場發展有利,讓全國碳交易從業人員的心勁凝聚在一起,減少財力人力物力的資源浪費。
(三)控排企業
控排企業是碳交易實施的起點和落腳點,是整個碳市場的根本目的所在,所有的頂層設計也好,交易服務也罷,都是對控排企業的訴求與服務。國家望企成龍,希望借著碳交易這把抓手讓企業轉型升級動起來。碳交易對企業是機遇更是挑戰,做的好脫胎換骨實現低碳轉型綠色生產和發展,上合圣意下合民心;做不好則背負負擔,最終以不低碳之名為市場所淘汰。
控排企業是碳市場參與方中事務最多的。要主動填報排放相關生產數據,編制排放報告,接受第三方數據核查,開立多個相關賬戶,管理好自己的碳配額資產,想方設法最低成本的實現如期上繳配額完成履約,如果沒能按期完成還要面臨法律后果,未來還要求主動披露自己的碳排放信息等等,可以說是給企業增添了不少人力財力物力成本。但借著國家碳交易的大勢,其實也正是給了企業一個利用低碳突破口,展現低碳領域競爭力,發展低碳創新轉型,實現自身飛躍,甩同行企業幾條街的大好時機么。
私認為且不議企業
碳資產管理的價值,控排企業也不用打自家這一畝三分地的碳配額管理的主意,對納入的控排企業來說,重要的是低碳創新,重要的是低碳創新,重要的是低碳創新(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按照基準線配額分配法則,只要某企業比市場上一般企業有低碳競爭優勢,那么該企業生產越多碳市場獲益越多,越能促進該企業的發展,這種馬太效應不斷讓好的企業以低碳之名更好的成長,爛的企業以不低碳之名更快的消亡(當然不排除地方對企業在實操中的一些傾斜,畢竟也要統籌考慮區域均衡和全面發展)。
(四)CCER業主
CCER之前有簡單提到,可以叫中國核證
減排量(China Certified EmissionReduction),官方是叫“核證自愿減排量”。作為碳市場的補充,是鼓勵為了低碳而去低碳的投資和行為產生的減排量。CCER不是有了減排行為就能產生的伴生品,而是為了產生CCER才有的減排行為從而產生的減排量。
CCER本是中國碳圈里很有投資潛力的產品,畢竟做國際
CDM(清潔發展機制)交易時CER(核證減排量)效益相當的好,產生了很多千萬級別的收益。但時過境遷一事一議,之前是中國的CER賣給國外,國內
政策相對較寬松,現在中國自己的碳市場對CCER就從嚴了。所以抵消機制里對CCER的限制很多,以至于現在開發CCER風險有點大,一怕額外性遭質疑,二怕不存在抵消機制,三怕價格低的可憐。
私認為CCER目前適合儲備,一旦國內碳市場走順,是有大利可圖的,至少國內碳交易統一后的第二個年頭開始,CCER勢必會被納入的,畢竟沒有CCER的碳市場是不完整的。眾所周知的農林
碳匯項目、新能源項目,都是可以重點布局的。
(五)相關服務機構
碳市場相關服務機構非常多,包括為企業開展碳排放核查的第三方
核查機構,包括對CCER項目進行認定的審定核證機構,包括為CCER業主提供CCER開發服務的咨詢機構,包括開展企業碳資產管理業務的服務機構,包括為企業開展碳金融領域融資的金融機構,包括以碳配額或者CCER為投資標的的投資及交易機構,包括專門為企業進行低碳改造的技術服務機構,包括承接政府相關低碳領域課題或項目的服務機構等等。我們可以大體了解下業內的機構們都在做些什么,實際操作過程中這些服務大都不是孤立的,有的企業相關服務都有。
一是為企業開展碳排放核查的第三方核查機構。簡單理解,國家要給企業分蛋糕配額,得了解企業的生產及排放數據,不是說企業自己填報了國家就可以認的,需要一個國家備案的獨立第三方機構來對企業填報的數據進行核實確認,第三方核查機構就是給企業提供類似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業務一樣的碳排放的核算核實。根據條例草案,未來會由國家指定備案相關資質機構,且核查費用由同級財政安排。
二是對CCER項目進行認定的審定核證機構。很多人會將這個和第一類為企業開展碳排放核查的第三方核查機構資質搞混,然目下并不一樣。審定核證機構指的是對CCER項目的認定資質,一個項目是否可以成為CCER項目,按照相應程序準備材料后,要經過審定核證機構的審定程序,認定這是一個合規的CCER項目;再經過核證確定這個合規的CCER項目在某一時期究竟產生了多少實際的減排量;然后國家發改委才會在CCER國家登記薄進行登記確認,才可以用來交易。審定核證機構也有其相應領域,一個CCER項目需找有與該項目相對應資質的機構才可,一般都是由項目業主付費。
三是為CCER業主提供CCER開發服務的咨詢機構。很好理解,作為一個項目業主,對CCER相關技術文件及程序不是很清楚,所以委托咨詢機構代為編制相關材料并完成相關程序,業主或者給咨詢機構一次性付費,或者待CCER可交易后讓咨詢機構參與分成,都是可以商量的。
四是開展企業碳資產管理業務的服務機構。國家統一碳市場后,蛋糕配額是在碳交易所可以交易的有價資產,蛋糕配額在企業的賬戶閑著也是閑著,還不如做做理財,交由一些專門從事碳資產管理業務的機構來操盤或許能實現增值,然后碳資產管理機構收取托管費用,以及和企業分享增值部分的收益。至于碳資產管理機構如何利用托管的蛋糕配額實現增值收益,這個也說來話長,下次再單獨闡述。
五是為企業開展碳金融領域融資的金融機構。蛋糕配額是有價可交易變現的資產,銀行等金融機構理所當然愿意接受蛋糕配額的質押或抵押融資。除此之外,蛋糕配額的管理可以產生現金流,或者預期的CCER還會帶來收益,那么銀行還可以設計與蛋糕配額或者CCER相關的一系列金融理財產品,就好比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次級貸款金融衍生品一樣,發行個碳債券,開發個碳金寶之類的證券化產品都是可以的。關于碳交易衍生品及交易相關下次再專題論述。
六是以碳配額或者CCER為投資標的的投資及交易機構,可以理解為是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橋梁,或者想在碳市場低買高賣的投機商及交易商。比如在開發CCER之初,這些機構找到業主,說開發這個項目的前期費用我幫你出,但是開發出來后約定多少錢只能賣給我,這個賣價當然會低于市場價很多,可是業主也是愿意操作的,畢竟業主自身沒有風險了,然后開發出來后投資機構在二級市場再賣出獲利。還有就是配額的炒家了,由于碳市場初期供求信息的極不對稱,所以交易商可以從配額富余企業這邊低價大量買來配額,再在市場上尋找潛在配額短缺買家零售出去,這個在碳交易試點地區收益蠻不錯的。不論是炒配額還是炒CCER,跟炒股一樣一樣的,只是現在碳市場還遠遠不如炒股透明,所以利用信息不對等賺錢的機會還是比較多的。
七是專門為企業進行低碳改造的技術服務機構,比如某個供應商有某一行業
節能低碳的相關技術專利(可以去研讀下國家發改委每年都發布的《國家重點節能低碳技術推廣目錄》),如果納入碳交易的控排企業存在這些需求,那就可以去做做市場開展工作幫企業減排,企業節能有收益,多得配額有收益,技術服務商自然也可以分享一些利潤。如果說有這方面技術專利的話,感覺借著碳金融的東風一定要抓住機會好好做低碳技術的應用推廣。
八是承接政府相關低碳領域課題或項目的服務機構,政府每年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編制個省市級溫室氣體排放清單(類似碳核查是給企業做碳核算,編清單就是給一個行政區域做碳核算),編制個區域低碳發展規劃,編制個應對氣候變化規劃,做某一課題的理論研究,承接國家或地方碳核算的軟件系統,組織個政府財政預算內的系統內外培訓等等,這些業務吃的是皇糧,屬于比較穩定的收益,大都通過招投標來確定,需要很好的政府資源。
碳金融市場的高級玩家大體是上面提到的這些,具體事務及實操業務也不僅限于簡評到的這些,隨著碳市場的不斷發展創新,相信有更多的業務模式被創造出來,這里再簡單舉兩個例子。
一是低碳產品
認證。特別是對外出口銷售的一些商品,在商品上貼上低碳產品的標簽,會形成消費者購買的相對競爭優勢。廠家是愿意花這個錢達到銷售增長的目的的。這個國家認監委有資質,但目前開放的低碳產品認證領域并不多。不過從國際上
碳標簽的發展來看,未來的碳標簽制度會是一種全球商品共識,機會在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二是
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個人或組織在沒有受到外部強制要求的情況下,為中和自己生活或經營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而主動自愿購買碳排放權指標,以抵消其排放的行為。策劃實施一些碳中和活動,實現個人或組織的零碳,是一種宣傳,也是社會責任感的體現。這個案例不少,峰會、展會、賽事、會議等都可以實現碳中和,就看如何說服個人或主辦方花錢買碳實現碳中和了。
最后還是要再強調一點,碳金融市場的根本目的是讓企業
節能減排,實現低碳發展,所以圍繞著這個根本目的的商業模式才是好的商業模式,也才是最具有持續性的商業模式。碳圈高級玩家如何去創新業務模式,設計更好的商業模式,值得所有關注碳金融的人士們深思。對于所有關注碳圈發展,想在碳金融領域順風而起的大咖們,結合自己有哪些優勢,看看可以整合哪些資源,然后深度醞釀下,參考下上述相關業務模式就可以溝通溝通做做熱身,關注微信公眾號“碳金融”,我們一起等待碳金融風口到來的那一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