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全球四大汽車協會致信中國工信部要求中國政府配額規劃至少延遲一年實施的消息,中國汽車工業協副秘書長師建華回應:目前未從任何渠道獲悉。
7月13日,據德國雜志《經濟周刊》報道,全球四大汽車協會美國汽車
政策委員會(AAPC)、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ACEA)、日本汽車制造商協會(JAMA)和韓國汽車制造商協會(KAMA)聯名致信中國工信部,要求改變中國嚴格的電動汽車銷售配額計劃。
據報道這封信中提到的建議包括:“延遲實施配額制度、積分系統更加靈活、考慮懲罰未達到配額目標的企業等6項修改意見。”
針對全球四大汽車協會致信中國工信部信函的消息,汽車預言家采訪了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師建華表示:目前未從任何渠道獲悉此消息,但這側面反映出中國
市場對于外資車企的重要性。
在這篇報道中所涉及的配額規劃是指2016年9月工信部發布的《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該意見稿要求2018至2020年,企業的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要達到8%、10%、12%,同時實現車企燃油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的掛鉤,并對燃油消耗積分和新能源汽車積分的結轉進行了嚴格分類控制。
換句話說,到2025年,混合動力車和電動車至少要占新車總銷量的五分之一,配額系統將于2018年開始實施。而到現在距離2018年配額系統開始實施的日子已經不到6個月,對于尚未在中國布局完善的跨國車企來講,時間確實緊張。
之前,多家跨國車企人士已經做出類似呼吁。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總裁兼CEO海茲曼曾多次在公開場合呼吁碳積分政策給企業留出更多的窗口期,他坦言:“今年著手為明年新政的達標做準備,對于車企來說時間比較倉促。大眾汽車集團正在進行相應的準備,但眼前遇到的挑戰很大。”
關于此次四家海外汽車協會的消息,有行業分析人士向汽車預言家表示,盡管目前并未有確切消息佐證這一事實,但不難看出海外車企此前嚴重低估了中國政府發展新能源汽車以及
節能減排的決心,從而導致始終處于觀望狀態的企業在戰略推行上陷于被動局面。
分析人士指出早在2008年中國政府就已經顯示出發展新能源的決心。甚至在2012年中國政府再次表明發展新能源的決心意志,并且推出補貼政策。當時新能源汽車處于市場空白狀態,也因為沒有市場外資車企一直處于觀望狀態。
雖然此次四大協會向工信部提出訴求的消息尚未證實,但在專家看來,海外車企不斷提出將電動汽車
碳配額推遲執行,既表現出他們不可能在規定時間內實施中國碳配額
法規,也從側面暴露海外車企對于自主品牌在這一市場布局帶來的競爭給了他們相當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