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ist 網站報導,Climeworks 的計劃是透過捕捉環境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經過壓縮后制造成溫室植栽可用的肥料,Climeworks 希望在未來 10 年擴大規模,在 2025 年前,達到捕捉全球二氧化碳年排放量 1% 的長期目標,要實現這一步,大約需要約25萬部類似的設備。
共同創始人兼總經理 Christoph Gebald 表示,Climeworks 團隊在蘇黎世外的垃圾焚化廠屋頂上安裝了 18 個二氧化碳捕捉器,透過焚化爐浪費的熱能驅動,風扇將環境空氣吸入過濾器,加熱后制成高純度的二氧化碳,再透過管線送進附近的溫室,估計每年能使用捕捉的 900 噸碳來種植作物,近似于200輛汽車釋放的二氧化碳水平。
該設備是使用風扇推動空氣通過過濾系統從而收集二氧化碳,當過濾器飽和時,二氧化碳便會在高于攝氏100度的情況下分離而出,接著這些二氧化碳氣體會通過地下管道被送到溫室以幫助蔬菜生長,例如西紅柿和黃瓜。
隨著全球暖化問題逐漸受到各國重視,許多企業都開始尋找替代石油燃料的方法、來減少碳排量,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也視為有效手段之一。許多人士認為,雙管齊下或許就能達到二氧化碳“負排放”的目標。對此Christoph Gebald表示:“如果我們要使國際社會實現全球溫度上升不超過2攝氏度的目標,高度可擴展的負排放技術是至關重要的?!?/div>
但相較尋找替代燃料,清除二氧化碳的目標似乎更困難,除了種植新的森林,碳捕捉和儲存(CCS)技術也仍在起步階段,能夠“吸碳”、降低空氣污染的建筑未經嘗試,沒有人知道是否能減少足夠的二氧化碳,來讓地球變暖速度放緩。
盡管一些公司也在嘗試利用 BECCS 技術,Climeworks 這間工廠仍舊是重要的里程碑,象征產業開始為完善這項技術而努力。德國柏林全球公共資源和氣候變化研究所(MCC)的研究員 Sabine Fuss 表示,Climeworks 的工廠是首個以企業規模經營的直接空氣捕捉(DAC)工廠。
但 Fuss 也指出,Climeworks 并不是要永久儲存收集的二氧化碳,而是要用在溫室、合成燃料生產,因此沒辦法達到負排放效果,大眾必須知道這點。“只有在捕捉的碳從大氣中‘移除’,然后鎖定之下才會達到負排放。”
Gebald 對此則不太同意,他強調 Climeworks 的碳捕捉設備可以儲存,直接空氣捕捉(DAC)技術提供了明顯的優勢,能與地下儲存設備互相配合達到負排放。
挪威氣候研究機構 CICERO 研究員 Glen Peters 則表示,他對 Climeworks 不太熟悉,但如果 Climeworks 真的能夠實現碳儲存,并達到捕捉全球二氧化碳年排放量 1% 的目標,“那會讓人印象深刻。”
反對和質疑者說
然而也有人對此表示質疑。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高級研究工程師Howard Herzog估計,這套空氣捕捉系統的總成本約為每噸二氧化碳1000美元,大約是化石燃料工廠去除碳成本的10倍。
Herzog說:“以這個價格,現在想想是荒謬的。我們有許多其他的方法可以比這樣做更加便宜。”
2015年,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學院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像空氣捕捉等氣候干預技術并不能代替減少碳排放。
去年,歐洲科學家在《科學》雜志上寫道,空氣捕捉及其他“負排放”技術是一種“不公平的賭博”,分散了全世界進行可行的氣候解決方案的注意力。
然而空氣捕捉技術的支持者說,這只是降低成本的問題。十多年前,企業家Richard Branson推出了維珍地球挑戰并提供2500萬美元,用于建立一個可行的空氣捕捉設計模型。
Climeworks公司在這場比賽中入圍決賽,就像碳工程公司那樣,后者得到了微軟公司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的支持,正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一個試驗工廠測試空氣捕捉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