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多來,“一帶一路”從無到有、由點及面,目前已覆蓋全球超過60%的人口,占全球GDP和貿易1/3以上。“一帶一路”倡議為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帶來巨大契機。其中,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全球治理的一個重要領域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重大利益關切所在,事關未來全球治理模式和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局。
根據中國科學院相關團隊對“一帶一路”沿線——包括中國在內的38個主要國家的資源環境績效評估,“一帶一路”地區經濟發展方式總體比較粗放,單位GDP能耗、原木消耗、物質消費和二氧化
碳排放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以上,單位GDP鋼材消耗、
水泥消耗、
有色金屬消耗、水耗、臭氧層消耗物質達到或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
同時,該地區既是人類活動強烈區,又是生態環境脆弱區。該地區國土面積不到世界的40%,人口卻占世界的70%以上,人口密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一半以上,但該地區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其中有不少國家處于干旱、半干旱環境,森林覆蓋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有世界39.1%的哺乳類物種、32.2%的鳥類、28.9%的魚類和27.8%的高等植物受到威脅,人均生態足跡雖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也超出生態承載力的80%以上。
這些數據說明,經濟發展方式比較粗放、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的現狀已成為“一帶一路”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但同時也為沿線國家開展綠色發展領域的經濟技術國際合作提供了巨大潛力和廣闊空間。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氣候條件復雜,生態環境脆弱,也是最易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國家之一。但多年來,中國通過調整經濟和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加強能源節約、提高能效,開展多種形式的低碳試點示范,建立碳
排放權交易
市場等途徑,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2011年到2015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計下降2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2%,均超額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任務。
尤其是,我國可再生能源技術和產業規模迅速發展,光伏設備在世界上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這對歐美等發達國家乃至全球成本降低、技術提高作出了很大貢獻。中國制定的戰略、
政策和積累的經驗,為氣候領域的“南南合作”提供了可能。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為推動新時期國際合作, 構建更加緊密和強勁的伙伴關系網絡,以“共商、共建、共享”為遵循,打造的開放、高效的國際合作平臺。作為人類共同面臨的時代課題,應對氣候變化應成為沿線國家開展國際合作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