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紐特人因為氣候變暖冰層變薄而無法正常進行冬季捕獵,那么在地球上其他地方就沒有這種景象了嗎?有,當然有,只是沒有那么明顯罷了。
有科學家預言,在21世紀末,地球上將沒有冬天。真會這樣嗎?現在還不好說,不過我們巳經可以肯定,地球越來越熱卻是事實。
地球變暖會導致海平面上升,
而全世界大約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線60公里的范圍內,經濟發達,城市密集。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海洋水體膨脹和兩極冰雪融化,可能在2100年前使海平面上升50厘米,危及全球沿海地區——這些地區可能會遭受淹沒或海水侵人。同時,氣候變暖還會影響農業和自然生態系統。隨著二氧化碳增加和氣候變暖,可能會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長生長季節,使世界上一些地區更加適合農業生產。但全球氣溫和降雨的迅速變化,可能使世界更多地區的農業和自然生態環境無法適應或不能很快適應這種變化,因而又可能遭受嚴重的破壞性影響,而且還會加劇洪澇、干旱及其他氣象災害。而氣候變暖導致的氣候災害增多可能是一個更為突出的問題,厄爾尼諾現象就是一例。厄爾尼諾出現時,東南太平洋高壓明顯減弱,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的氣壓升高,同時,赤道太平洋上空的信風減弱,因此有時候人們也把厄爾尼諾稱為暖信風。
目前對厄爾尼諾的認識還很不夠,要徹底解開這個謎尚待時日。但很明顯,厄爾尼諾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是嚴重的,最主要的就是使全球氣候失調。當然,不可避免地,氣候變暖將影響人類健康。氣候變暖會增加疾病發生的危險和死亡率,增加傳染病,在印度等地區已經出現的熱浪便是很好的證明。
鑒于溫室效應帶來的巨大危害,1992年聯合國環境發展大會通過《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提出,到90年代末,使發達國家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1997年在日本的京都召開了此公約締約國的第二次會議,通過了《京都議定書》,規定了6種受控溫室氣體,明確了發達國家削減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比例,并且允許發達國家采取聯合履約的行動。
從當前溫室氣體產生的原因和人類掌握的科學技術手段來看,控制溫室效應及其影響的主要途徑是制定適當的能源發展戰略,逐步穩定和削
減排放量,增加吸收量,并采取必要的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
但是,氣候變暖并非百害無一利。
長期以來,人們對全球性氣候變暖幾乎都是同一個看法,即在海上造成兩極尤其是南極冰山的融化,抬高海平面,淹沒濱海低地;在陸上,會加劇干旱,加快陸地上各大沙漠的擴大。然而,中國的氣象專家通過對地質史上的氣象資料研究后發現,
氣候變暖也有著非常積極的一面——利于沙漠縮小和經濟的繁榮。眾所周知,近百年來氣溫已上升了0.6T,若按目前二氧化碳的增加速度,在未來的數十年間全球氣溫將上升1-31,其帶來的危害不言而喻。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其一,氣候變暖可能利于沙漠面積的縮小。氣象學家們在對古代的氣溫變化圖和沙漠分布圖的對比分析中明顯地看到,在距今8000年和1.3萬年這兩個地球暖期內,沙漠僅局限于澳大利亞的狹小地區,其他大陸上則基本上沒有沙漠的蹤跡,而在氣溫相對較低的其他時期,沙漠則迅速擴大。
其二,歷史上,印度、中國、古埃及、巴比倫等文明古國基本上都在氣溫較高的熱帶或亞熱帶,其鼎盛時期,即經濟繁榮期與地球上曾出現過的較小幅度的氣溫上升期基本吻合。無獨有偶,近百年來,特別是近幾十年來的氣候變暖期,也是全球經濟的大發展時期。因此,氣象學家們預言,在未來的幾十年間,可能是世界經濟超常規、跳躍式發展的時期。氣象學家們認為,全球沙漠面積最小的時期、古代經濟的繁榮期與地球上不同程度的氣候暖期基本一致,并不是偶然的巧合,這三者之間肯定存在著某種內在的聯系,但由于科學技術水平和觀測手段所限,這種聯系目前仍是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