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稱:
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河北省“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
索 引 號: 000217883/2017-00196
發布機構: 省政府辦公廳 文 號: 冀政字〔2017〕11號
主 題 詞: 發布日期: 2017年03月15日
主題分類: 其他
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河北省“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有關部門:
現將《河北省“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本部門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河北省人民政府
2017年3月14日
河北省“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國發〔2016〕61號)精神,確保完成全省“十三五”單位GDP二氧化
碳排放下降目標,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一)總體要求。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定走加快轉型、綠色發展、跨越提升的新路,加快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充分發揮
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強碳排放和大氣污染物排放協同控制,努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確保完成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約束性目標,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主要目標。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全面完成,到2020年,全省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20.5%,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控排力度進一步加大。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取得重要成果,基本建立起應對氣候變化的地方性
法規和
政策體系框架,氣候變化相關統計、核算體系基本健全,碳
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運行,森林、草原和濕地等
碳匯能力顯著增強,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低碳城市、低碳園區、低碳社區和低碳企業。
二、構建低碳能源體系
(一)強化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逐級分解落實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指標,每年開展
節能目標責任評價考核并嚴格獎懲。大力推進能源節約,強化節能評估審查和節能監察,建立健全用能權、用煤權市場交易制度,實施鍋(窯)爐改造、余熱余壓利用、電機(變壓器)節能、智慧節能、節能產品推廣、建筑能效提升等六大節能工程,突出抓好工業、建筑、
交通、農業、商貿、公共機構等六大領域和千家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確保到2020年全省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32785萬噸標準煤以內,萬元生產總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17%。(牽頭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
(二)大力壓減煤炭消費。以壓減工業燃煤、治理分散燃煤為重點,多措并舉、加快進程,確保2017年煤炭消費總量較2012年減少4000萬噸,2020年消費總量控制在國家要求以內。對新增燃煤建設項目,嚴格落實煤炭替代政策,嚴控煤炭消費增量。嚴格限制新上高耗能項目,加快化解過剩產能和淘汰落后產能,有效控制
鋼鐵、焦化、
水泥、平板
玻璃等高耗煤產品產量,全面減少煤炭消費存量。以工業窯爐、工業鍋爐、居民采暖等燃煤為重點,強化氣代煤、電代煤等政策措施,加快實施燃煤替代工程。以煤電、鋼鐵、焦炭、水泥等燃煤窯爐和大型燃煤鍋爐為重點,實施節能提效改造,進一步降低煤炭單耗水平。(牽頭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
(三)加快發展綠色清潔能源。大力調整能源結構,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著力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加強陸上及沿海風電基地建設,加快建設張家口、承德等市百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唐山、滄州沿海風電基地。推進太陽能多元化利用,集中式與分布式并重加快發展光伏發電,建設張家口、承德等市百萬千瓦級光伏發電基地,建設奧運迎賓光伏廊道,實施太陽能入戶工程。安全高效發展核電,建設滄州海興核電和核燃料產業園,謀劃推進承德長河、唐山冀東等內陸核電,開展核小堆供熱示范工程。發展生物質能,優先建設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加快發展沼氣發電,推動城市垃圾焚燒和填埋氣發電,發展生物質成型燃料和生物質供氣,支持建設生物質能(木煤)供熱示范區。有序開發利用地熱資源,推動其他可再生能源利用。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由2015年的3.05%提高到7%。(牽頭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
三、打造低碳產業體系
(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堅決化解過剩產能,繼續實施“6643”工程,到2020年全省鋼鐵產能力爭控制在2億噸左右,焦化產能控制在6000萬噸左右,煤炭產能控制在7000萬噸,水泥和玻璃產能分別控制在2億噸和2億重量箱左右。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壯大先進裝備制造業、“大智移云”新一代信息產業、生命健康產業、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特種機器人產業等七大新興產業集群,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力爭達到20%以上。(牽頭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重點是現代物流、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科技服務、工業設計等,到2020年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5%左右。(牽頭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省金融辦)
(二)控制工業領域排放。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下降,鋼鐵、
建材等重點行業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在鋼鐵、
電力、
石化等重點行業,積極推廣低碳新工藝、新技術,加快以低碳技術為核心的升級改造,主要高耗能產品單位產品碳排放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控制工業過程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三氟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推進工業領域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試點示范,并做好環境風險評價。(牽頭部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
(三)大力發展低碳農業。引導農民采取平整土地、深耕深松、增施有機肥、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等土壤改良措施,提升土壤有機碳儲量,增加農業土壤碳匯,力爭到2020年耕地有機質含量提高0.2個百分點。實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減少農田氧化亞氮排放,到2020年實現農田氧化亞氮排放達到峰值。推進畜禽廢棄物綜合利用,建設畜禽養殖場沼氣工程。(牽頭部門:省農業廳)
(四)增加生態系統碳匯。加快造林綠化步伐,推進國土綠化行動,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太行山綠化、三北防護林、沿海防護林、退耕還林還草等重點工程。全面加強森林經營,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等,著力增加森林碳匯。強化森林資源保護和災害防控,減少森林碳排放。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35%,森林蓄積量達到1.71億立方米,森林碳匯穩步提高。加強濕地保護與恢復,穩定增強濕地固碳能力。(牽頭部門:省林業廳)推進草原改良和人工種草,恢復草原生態及生產功能,到2020年基本遏制草原沙化趨勢,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73%以上。(牽頭部門:省農業廳)
四、推動城鎮化低碳發展
(一)加強城鄉低碳化建設和管理。以低碳理念修編城市總體規劃,合理確定城市發展邊界。強化新建建筑節能,繼續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推動綠色建筑規模化發展,大力推廣綠色建材和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加快推廣被動式低能耗建筑,到2020年,推動居住建筑75%節能標準在全省全面執行,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全省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達到50%。強化賓館、辦公樓、商場等商業和公共建筑低碳化運營管理。推動農村地區建筑節能,建設綠色低碳村鎮。因地制宜推廣余熱利用、高效熱泵、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綠色建材、綠色照明、屋頂墻體綠化等低碳技術,積極開展綠色生態城區和零碳排放建筑試點示范。(牽頭部門: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
(二)建設低碳交通
運輸體系。加快構建高效密集軌道網絡,著力打造“軌道上的京津冀”,到2020年,全省鐵路營業里程力爭突破8500公里,其中高速鐵路2000公里,城市軌道交通80公里。實施優先發展公共交通行動計劃,推進石家莊、保定“
公交都市”建設,加大客運樞紐、調度中心等設施投入,到2020年公交專用車道設置率達到10%以上。抓好城市步行、自行車交通系統建設,形成比較完善的城市慢行交通網絡。大力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加快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在城市逐步淘汰燃油、燃氣公交車。(牽頭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交通運輸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
(三)加強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低碳化處置。落實循環發展引領計劃,加快園區循環化改造、城市礦產示范基地、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城市等國家試點建設,推進大宗固體廢棄物、共伴生礦和尾礦、農林廢棄物等廢棄資源綜合利用,到2020年,主要資源產出率比2015年提高15%,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增加值比2015年翻一番,力爭推動80%的國家園區和50%的省級園區循環化改造。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努力提高垃圾分類制度覆蓋范圍。加強餐廚廢棄物和建筑垃圾管理,采取激勵政策建立餐廚廢棄物、建筑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體系。加快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鼓勵采取垃圾焚燒發電等多種方式有效減少全社會碳排放。(牽頭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業廳)
(四)開展低碳試點示范。加快張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建設,支持中關村延慶園與張家口攜手創建零碳排放試驗區及能源互聯網產業示范區,打造崇禮“低碳奧運專區”。(牽頭單位:省能源局)深化低碳工業園區試點,積極探索低碳綠色產業園區管理模式。(牽頭部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開展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深化低碳城市試點,積極開展低碳城(鎮)、低碳商業、低碳旅游、低碳企業和氣候投融資試點。推進低碳試點社區建設,支持省級低碳社區推廣應用綠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等低碳技術和產品,探索社區溫室氣體排放控制有效模式。(牽頭部門:省發展改革委)
五、加快低碳技術推廣應用
(一)加快低碳技術研發與示范。充分利用京津科技創新資源,優先支持在能源、工業、建筑、交通、農業、林業、海洋等重點領域開展經濟適用低碳技術的研發,并在省級科技計劃項目申報指南中予以重點明確,支持引導低碳技術孵化器建設,鼓勵利用現有政府投資基金,引導創業投資基金等市場資金,加快推動低碳技術進步。(牽頭部門:省科技廳)
(二)加大低碳技術推廣應用力度。配合國家更新重點節能低碳技術推廣目錄、節能
減排與低碳技術成果轉化推廣清單。促進政產學研用有效結合,鼓勵我省企業、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建立低碳技術創新聯盟。增加大學校園、企業孵化器、高新區對低碳關鍵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牽頭部門:省科技廳)
六、建設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一)加快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建設。國家出臺《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及其實施細則后,根據我省實際制定有關配套管理辦法,完善碳排放權交易政策體系。加強碳排放配額分配管理,對石化、
化工、建材、鋼鐵、
有色、
造紙、電力和
航空8個行業納入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企業實施碳排放配額管控制度。加強與
北京合作,依托省公共資源交易有關平臺,加快我省碳排放權交易平臺建設,啟動省內碳排放權交易。建立科學合理的碳排放配額市場調節和抵消機制,探索多元化市場交易模式,促進企業節能降碳,減少污染物排放。(牽頭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公共資源交易監督辦公室)
(二)提高碳排放權交易支撐能力。加快建立碳排放權交易信息管理平臺,推進重點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報送系統建設,構建國家、省、市、企業互聯互通的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報告、核查體系。加強碳排放權交易支撐機構建設,支持省工程咨詢研究院、省節能監察中心、河北科技大學等機構開展專業咨詢服務,建立支撐機構考核評估制度。(牽頭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公共資源交易監督辦公室)
七、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
(一)開展溫室氣體控制法規標準體系研究。推進制定與國家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領域配套的法規和標準體系。研究制定重點行業和重點產品溫室氣體排放、建筑低碳運行、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標準。及時審定、發布相關標準,完善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標準體系。開展節能標準體系建設,及時立項節能方面地方標準項目,盡快審批發布節能地方標準。(牽頭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質監局)
(二)加強溫室氣體排放統計與核算體系建設。加強溫室氣體排放統計工作,完善適應能源、工業、農業、林業、廢棄物處理領域溫室氣體排放的統計制度。定期編制省級溫室氣體排放清單。實行重點企(事)業單位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報告制度,提高報送數據質量。加強能源計量數據在線采集平臺建設,繼續推進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數據在線采集,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提供數據支撐。(牽頭部門:省發展改革委、省統計局)
(三)加強重點領域氣候變化影響研究。開展農業、林業和海岸帶等典型生態系統和人體健康的定量影響、氣候變化事實、極端氣候事件變化檢測和歸因研究,完善京津冀氣候變化基礎數據集和極端氣候事件(干旱、洪澇)數據產品。編寫和發布河北省年度極端氣候事件監測公報、氣候變化監測公報、氣候影響評價公報。實施精細化的太陽能資源及開發利用潛力評估和氣象災害分布評估,針對全省貧困縣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溝域經濟開發等扶貧項目,提供高質量氣象服務。(牽頭部門:省氣象局)
(四)加強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強化決策支撐能力建設,發揮河北省應對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作用,為全省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提供決策參考。扎實推進省、市、縣三級溫室氣體排放控制能力建設,充實各市專門機構人員力量,強化工作監督管理。積極推進在應對氣候變化基礎研究、技術研發等多領域、多方面的國內外合作,加強應對氣候變化人員交流,實施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引進計劃。(牽頭部門:省發展改革委)
八、健全政策機制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充分發揮省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職能作用,強化協調聯動,加大部門間協調配合力度。建立健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監督和管理體制,完善工作機制,根據職責分工抓好落實。各地要加強組織領導,制定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專項規劃和工作方案。(牽頭部門:省發展改革委)
(二)加大資金投入。各地要圍繞實現“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統籌各類資金,切實加大資金投入,確保各項任務的落實。(牽頭部門:省財政廳)建立綠色信貸機制,加強對綠色信貸、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的引導推動,實施“有扶有控”的差別化信貸政策,推動綠色信貸政策落實。(牽頭部門:省金融辦)
(三)建立評價考核機制。綜合考慮功能定位、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等因素,分類確定各市碳排放控制目標,“十三五”期間,唐山、邢臺、張家口、邯鄲、承德、石家莊市碳排放強度分別下降22%,滄州、秦皇島、保定市和定州、辛集市分別下降21%,廊坊、衡水分別下降20%。制定各市碳排放強度下降目標評價考核辦法,完善統計、監測體系,建立責任追究制度,每年對各市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考核結果向社會公開,接受輿論監督。建立碳排放控制目標預測預警機制。(牽頭部門:省發展改革委)
(四)強化應對氣候變化宣傳引導。依托省內高等學校,加大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相關學科專業建設與發展,鼓勵構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學科專業群。建立鼓勵公眾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激勵機制,拓展公眾參與渠道,通過講座、報告等形式,向廣大群眾宣傳氣候變化知識,倡導低碳生活方式,提升全民低碳意識。做好“全國低碳日”等宣傳活動。(牽頭部門:省教育廳、省文化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