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協定》:前進還是后退?”分組會現場。 本報記者 張一鳴 攝
3月18日舉辦的中國發展高層
論壇2017年會經濟峰會“《巴黎協定》:前進還是后退?”分組會迎來四位能源巨頭:荷蘭皇家殼牌公司首席執行官范伯登、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董事長楊華、中國國電集團公司董事長喬保平、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玉卓,他們一致認為能源結構的優化將是影響《巴黎協定》向前推進的重要因素,要在促進發展的同時,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善用能源。
上述觀點也得到兩位參會專家的贊同,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英國社會科學院院長尼古拉斯·斯特恩和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鄒驥都認為,雖然《巴黎協定》存在一定的變數,但依然將向前推進,世界經濟的增長需要應對氣候變化,而能源行業將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巴黎協定》的變數
2016年11月24日《巴黎協定》正式生效,規定了未來溫室氣體的排放空間,確定2017年左右將全球溫度增長控制在2℃以下,國際社會攜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勾勒出全球環境和發展的新秩序,但特朗普出任美國總統后,有人擔心《巴黎協定》面臨著不確定性因素。
尼古拉斯·斯特恩稱,特朗普總統有可能會改變美國應對氣候變化的
政策,但美國還是會繼續堅持《巴黎協定》,可能不會那么積極,但并不會完全放棄,而其他國家都會和中國一起繼續堅持,也就是說,除美國之外還有85%的
碳排放會被繼續
減排,因此《巴黎協定》今后會向前進。
嘉賓們對 《巴黎協定》的預期相對樂觀,范伯登認為,世界經濟的增長需要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努力,在本世紀中葉實現碳排放的零排放是可能的,但需要在技術、政策等方面采取一些新的舉措。
尼古拉斯·斯特恩指出,中等收入國家將是世界增長的主引擎,同時也將是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主力軍,將帶來世界70%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更大比例的發展動力,發達國家應該為中等收入國家提供更多的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協助。
中國政府率先簽署《巴黎協定》,承諾到203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0%至65%,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峰值,并盡早達到峰值。喬保平指出,為了推進
節能減排,中國政府實施了世界上最嚴排放的火電標準,進一步要求新建煤電機組必須達到氣電的標準,到2020年也要全部改造達標。
張玉卓強調,《巴黎協定》已經啟動,低碳轉型全球趨勢不可逆轉。全球氣候治理機制面臨很多困境,合作共贏才是應該建立的機制。
楊華認為,《巴黎協定》不僅開啟了全球氣候治理的新紀元,還將進一步推動世界能源格局的重塑。其最大的價值在于為人類找到了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同時,減緩能源消耗對環境外部性影響的可行環境。而能源和環境關系如此密切,從本質上講《巴黎協定》是一項能源協定。
鄒驥認同《巴黎協定》本質上是能源協定的觀點,但他同時強調,破解氣候變化
問題,還需要不斷地創新和結構調整,需要在觀念、體制、政策和技術等方面進行全面創新,需要整個經濟增長方式和發展路徑的創新,形成新的動能。
張玉卓指出,全球能源利用應向多元化、清潔化、低碳化轉型,也是實現全球減排的最簡單的途徑。從全世界來看,化石能源占比高達86%,今后一定要逐步減少化石能源的利用率,但這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逐步地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其中CCS技術潛力非常巨大。
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做法
隨著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日益提高,能源格局也在悄然生變。楊華指出,當前全球能源正在經歷 “六個化”的深刻變革,即能源供需的寬松化、能源結構的低碳化、能源格局的多極化、能源治理的復雜化、能源安全的多元化和能源系統的智能化。在《巴黎協定》的推動下,全球能源結構轉型的步伐進一步加快,未來的能源結構將更加多元化,各種能源形式都會在其中發揮作用。所以,《巴黎協定》的實施和能源結構的轉型,并不是化石能源的末路,依靠科技創新,實現高效、清潔利用,化石能源仍將為人類發展貢獻光和熱。
中國將以化石能源清潔化和清潔能源規模化為發展方向,穩步實現能源結構轉型和減排目標。中國的能源稟賦和終端用能結構決定了化石能源仍將占據重要的位置,特別是油氣在中長期內依然是主體能源之一。
楊華表示,作為清潔高效的化石能源,天然氣在未來能源體系中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鄒驥對此表示贊同,他認為,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稟賦結構要過渡到2050年以非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天然氣將發揮作用,大規模用天然氣替代煤。
喬保平說,國電集團作為中國五大發電集團之一,大力發展綠色、低碳能源,實施超低排放的改造。目前,國電集團總裝機1.42億千瓦,其中火電9926萬千瓦,風電2283萬千瓦,清潔可再生能源的比重達到了30.5%,60萬千瓦以上清潔高效機組占比已經超過一半。
張玉卓指出,今后三十五年內將在中國建立一個低碳能源系統。“中國的能源從結構上來看仍然是煤炭占60%左右,未來我國能源政策的導向是減量化、多元化、清潔化、創新化。在煤炭的高效利用方面,中國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未來還要通過科技創新,創新煤炭的清潔利用方式,特別是突破低碳關鍵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