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下一步氣候談判所有問題都要拿出中國方案

2017-3-16 10:18 來源: 南都

解振華與氣候談判

●2011年,德班氣候大會上,時任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的一席“怒斥”曾在網絡上廣泛傳播。從此,這個外表敦厚的官員就在公眾心中落下了一個“為國爭權”的強硬談判者形象。

●早在擔任發改委副主任期間,解振華就負責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工作,并連續10年擔任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中國代表團團長,見證了中國氣候政策的巨大改變。

●2015年2月,解振華卸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被增補為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此后,他依然作為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活躍在我國氣候談判一線。

●除了參加在巴厘島、哥本哈根、華沙等氣候變化大會,解振華積極參與促成中美——這兩個世界最大碳排放國——組成氣候變化工作組,并最終帶動達成對于未來全球減排至關重要的《巴黎協定》。

●2014年11月,中美雙方達成歷史性共識,簽署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根據該聲明,中方承諾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得到了國際社會的一致贊揚。

接受南方都市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解振華笑言,在前線談判腰板夠硬的后盾和支撐,其實來自于中央的決策和國內的行動,“影響力、話語權、責任和行動是連在一起的”。

采訪中,解振華還表示,巴黎協定生效到最終實施,還有兩年的談判期,今年4月將正式開始,談判的主要任務是細化巴黎協定中的原則規定,但“一談細節肯定會出現很多矛盾”,“細節是魔鬼”,談判注定依然艱巨。

解振華還透露,在接下去的談判中,中國將會更主動,在所有重大問題上,我們都會拿出中國自己的方案。

美國氣候變化政策仍有不確定性但“綠色低碳發展潮流是不可逆的”
南都:美國總統特朗普競選期間放話要退出《巴黎協定》,最近白宮網站也提出了“美國優先能源計劃”,你怎么看美國新任總統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這一立場? 

解振華:美國的氣候政策現在還存在不確定性。特朗普總統的國情咨文講話對氣候問題也沒有涉及更多。到底最后是什么結果,可能還是要通過正式公布的美國氣候政策來確定,現在只能說還是有不確定性。

南都:美國的這種不確定性會影響氣候變化進程嗎?

解振華:在這種情況下,國際社會至少在氣候變化領域還是存在一些憂慮。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第22次締約國大會馬拉喀什氣候大會(2016年11月在摩洛哥馬拉喀什召開)上,很多國家都表示憂慮:巴黎協定已經生效,到底協定能不能很好落實,全球氣候治理進程能否繼續。

于是,發表了締約國大會共同聲明《馬拉喀什行動宣言》,宣言回答了你的問題——無論個別國家的政策是否會出現一些不確定性,綠色低碳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的潮流是不可逆的。

南都:《馬拉喀什行動宣言》重申了各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共識?

解振華:在行動宣言中,各個國家都表示要兌現自己的承諾,落實巴黎協定,而且要落實國家自主貢獻。這一點在會上普遍達成共識。

我在會上也講,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政府,明智的政治領導人應該順應歷史的潮流。逆潮流而動是對本國和世界人民不負責任的。馬拉喀什大會之后,各國基本上都開始研究自己國家怎樣落實巴黎協定。下個月就開始今年氣候變化的談判。

南都:有一種聲音認為,美國一旦真的退出了協定,會讓中國在氣候變化的國際舞臺上被孤立和邊緣化,如何看待這種聲音?

解振華:各國已有共識,只能說中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朋友、支持者會越來越多,不會孤立。

巴黎協定達成不易 會場曾有人擁抱大哭“必須面對各國能力水平不一樣的現實”
南都:2015年12月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世界各國最終達成《巴黎氣候協定》。你負責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十年,是否非常感慨?

解振華:記得當時協定宣布達成,會場里不少人高興得擁抱大哭。經過十年艱苦談判終于達成了巴黎協定,大家都認為這是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中一個偉大的里程碑,每個國家認為自己為協定的達成做出了貢獻,來之不易。

巴黎協定符合人類共同的利益,這點是大家認可的。另外,協定也堅持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體現了公平、各國的能力的原則,特別是考慮了各國的國情,因為各國的歷史責任、發展階段、發展水平、技術能力都是有區別的。其中確定了“自下而上采取行動”的模式,這就是尊重各國的國情,各國的行動是自下而上、自愿作出決定,非強制性,要求大家都要行動,不能倒退。這種模式大家都能夠接受。

南都: “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曾使全球氣候談判艱難進行,為什么在巴黎能夠逾越?

解振華:考慮到發達國家的歷史責任,以及發展中國家的實際困難,協定中提出,發達國家要率先減排并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支持,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發展中國家也要積極采取行動,這有共識。

另外,各國也考慮了巴黎協定的可持續性,確定了要增加透明度;而且要每五年進行一次全球盤點,通過盤點來找出實現長期目標的差距,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各國提高行動力度。

南都: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責任有何不同?

解振華:發達國家有歷史責任。過去一二百年工業化過程當中,發達國家犧牲了氣候環境,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成果,具有較強的行動能力,理應承擔率先減排,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的義務。

發展中國家是氣候變化的受害者,首先要提高自身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特別是適應能力,同時,在國際社會的支持下采取減緩行動。今后,發展中國家由于發展的需要還會增加排放量,但是增長的速度要降低,強度要下降,爭取早日達到排放峰值,努力實現全球到本世紀下半葉碳中和。必須面對各國能力水平不一樣的現實。 

南都:民間還是會有一些觀點認為應對氣候變化是純負擔,你怎么看?

解振華:巴黎協定明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共同愿景、長期目標和實現目標的路徑。長期目標是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并努力爭取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同時,到本世紀下半葉實現碳中和。

要通過綠色低碳的發展路徑實現目標,應對氣候變化是對人類共同的挑戰,也是推動全球經濟轉型升級的機遇,我們要變挑戰為機遇,變負擔為動力,相信各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中,會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綠色低碳產業會得到大發展,通過可持續發展實現全球目標。

最后實施前還有2年艱苦談判,4月開啟“一談細節肯定會出現很多矛盾”
南都:氣候談判曾經是國際舞臺上一個熱門的話題,協定達成之后各國的熱情會不會降低?

解振華:在達成協定之前,各國反復磋商、談判,有時斗爭很激烈,所以大家覺得這個問題很熱,但現在協定已經達成了,下一步就是怎么執行的問題。談判的任務是要細化各項規定。

2016年11月6日,巴黎協定正式生效。聯合國的多邊協定在一年的時間內就生效,這是前所沒有的。這就說明2015年巴黎大會之后世界應對氣候變化熱情并沒有降低。2016年由于各國的努力,使得巴黎協定從達成到簽署、批準、生效,在一年的時間內就走完了程序,說明熱情并沒有降低,大家都在用實際行動讓協定盡快生效。

南都:下個月就開始今年氣候變化的談判了?

解振華:巴黎協定生效到實施,有兩年關于細節的談判。細節的談判不是熱熱鬧鬧的,而是需要各個國家坐下來,實實在在地細致磋商,細化協定的每一個條款。今年四月份將開始第一次談判。

我覺得大家應該靜下心,共同創造一個相向而行的談判環境,建立一個合作共贏的氣候治理的機制。

南都:接下去的談判任務是不是依然很艱巨?

解振華:細節的談判會非常艱巨,要解決的問題很多。

比如說,減排的問題,誰減?減多少?怎么減?怎么樣來考核?適應所要提高的能力,提高什么能力?如何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能力?資金技術從哪里來?如何來籌措?怎么分配使用?透明度體系如何強化?全球盤點如何體現氣候公平?好多問題都得通過艱苦談判才能敲定。

談判結果一定是“各方都不滿意,又都能夠接受”
南都:和過去十年的談判好像不太一樣?

解振華:關于協定的談判是談大的原則和方向,政治性、政策性很強;接下來是關于細節的談判,“細節是魔鬼”,細化的問題技術性更強、更注重可操作性,側重點不太一樣,談判會更加艱苦。一談到細節就涉及到具體的利益,會出現很多矛盾,解決具體矛盾的談判更加艱苦。好在解決這些矛盾有了共識的基礎。

南都:你看好各方能在兩年內完成談判任務嗎?

解振華:首先,各國要保持強烈的政治意愿,如果政治意愿減弱,投入談判的熱情精力就會減弱,直接影響談判的進展和結果。

應對氣候變化的談判機制不是少數服從多數,而是協商一致原則。也就是說,196個國家都得同意才能夠通過。大國、小國都是一票,只要有一票不同意,就不能通過。

這是一個充分民主協商的過程,最后的結果一定是讓大家都覺得不滿意,但又都能夠接受。達成結果是一個漫長過程,還須艱苦努力。我相信經過兩年的談判會有一個積極的結果。

南都:都不滿意,又都能夠接受?

解振華:對,都不太滿意,但是都能接受。這就是多邊進程最好的結果。零和是失敗,合作共贏是我們追求的結果。

習近平主席提出建立人類生命共同體。各國要相向而行,實現合作共贏。這是對全球治理創新和貢獻,全球氣候治理進程的實踐證明習近平主席的貢獻是非常正確的。

南都:現在還在為談判做準備嗎?

解振華:據了解,各個國家、集團這段時間也都在積極準備,包括內部的磋商,集團之間交換意見。我們在去年底到今年初期間,接待很多國家的智庫、部長,談判代表,還有駐華大使,大家都在交換意見。最近,我們在北京要接待歐盟的氣候委員(部長),召開(中印巴南)基礎四國部長級磋商會,都在從積極的方面來交換意見,討論怎樣推動氣候進程,加強國內的行動,最后能夠讓巴黎協定得到落實。

談判為何腰板硬?“國內行動是談判前線的最大支撐”
南都:作為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你會不會覺得背后其實需要一支非常強大的研究或者說技術隊伍?

解振華:其實談判吶,在前線談判真正的力量和后盾就是國內的政治決策和實際行動。實際上所有談判的結果都需要最高層強烈的政治意愿和各自國內的切實行動來支撐。

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就是節能,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發展可再生能源;增加森林碳匯,保護森林、保護生態,并通過相應經濟、法律、技術和行政的措施實現。對此,中國都提出了一系列相應的建議,是因為中國有自己成功的實踐。所以說,我們前線談判的堅強后盾是黨中央的英明決策和切實有效的國內行動。

這才使我們的談判從被動到主動,從談判平臺的邊緣走向中央,而且已經提出各種建設性的意見來引導推動進程。

南都:那這些年,你感覺到國內行動給談判的支撐作用了嗎?

解振華:中國采取的應對措施中最主要的就是節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碳的排放強度。最近二十年,中國節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累計節能量占全球的50%以上。

發展可再生能源最近十年發展速度很快。全球可再生能源的裝機容量,中國占了26%,增量部分我們占了37%,而且可再生能源生產成本大大降低了。中國為全球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做出貢獻。

增加森林碳匯方面,中國人工植樹造林面積世界最大的,完成了一系列森林保護工程。我們承諾的增加森林蓄積量的目標,已大大的超額完成。2015年中國的森林蓄積量增加到151.37億立方米,提前實現2020年的目標。

南都:所以你在一些談判的新聞畫面中總是理直氣壯。

解振華:(笑)談判腰板硬,能夠據理力爭,跟國內的實踐、行動是有直接關系的,我們可以理直氣壯的談判,為什么?因為我們做到了,言必行、行必果。在這點上,國內的行動是至關重要的,體現了中國是敢于擔當的,是負責任的。

南都:國內還有哪些行動讓前線的談判代表腰板夠硬?

解振華:資金問題是談判的焦點之一。一些國家要求中國出資的呼聲越來越多。公約和協定都提出,發達國家有責任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支持,并且到2020年之前要為綠色氣候基金每年出一千億美元,其他國家自愿出資。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有得到綠色氣候基金支持的資格,但這筆基金數量有限,我們不僅不與發展中國家去爭這筆錢,而且,我們還拿出一些錢,通過窮哥們之間的互相合作,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融資的能力和應對的能力。

我們盡我們所能,建立了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近幾年已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實施了合作項目,爭取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支持。

談判當中要各國去做的事,中國都做了,而且做得更好。有些國家調子唱得很高,但是并沒有具體行動,其領導人講話腰桿也不硬,談判代表腰板也硬不起來。引導力、影響力、話語權和責任與行動連在一起的。

所有重大問題都要提出中國方案“我們肯定會走在全球前面”
南都:如果說國內行動還要加強的話是在哪方面?


解振華:我國已經確定了2020年、2030年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也制定了到2050年低碳發展的戰略,與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一致的,并且落實到我國的五年規劃目標中,現在正在落實。

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對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促進轉型升級是正能量、正效益,對改善環境有協同效應。如果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各項措施都能夠做到,至少能夠解決大氣污染一半的問題。

南都:怎么確保這些目標和規劃都能夠實現?    

解振華:中國確定的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都是約束性指標。在我國“十二五”、“十三五”規劃當中,GDP不是約束性的指標,但是涉及應對氣候變化的指標全是約束性指標,而且要問責。應該說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舉措和行動,走在全球前面,這也體現我們是負責任的一個大國。

南都:接下來談判,中國會比以前更主動嗎?

解振華:我們正在積極為今年的談判做準備。所有涉及的重大問題我們都會提出中國方案。過去是別人提,我們應對。而后,我們主動提出建設性意見。下一步我們要提出中國自己的方案。    

采寫:南都記者吳斌 實習生王婷 發自北京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