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專家深度解讀國際和國內碳排放管理標準化的進展

2017-3-1 06:28 來源: 低碳工業網 |作者: 林翎

林翎|國際和國內碳排放管理標準化的進展

標準化的作用和意義


我國從“十五”才開始關注標準化工作,提出標準化戰略。但美、德、日等國很早就設定了清晰的標準化戰略的路線圖,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搶占了游戲規則的話語權,我國整體在國際標準化舞臺上處于劣勢。當然近幾年這種情況有所改善,國務院陸續出臺了很多關于標準化工作的文件,包括深化標準化改革、2016至2020年標準體系建設、行動方案、制造業、消費品質量提升和標準化規劃等,可見標準化工作已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


簡單談下標準化的作用:


首先,標準化對國家的戰略作用,標準起到規范和引領作用,它也是國家利益和價值觀念的載體;創新技術產業化、市場化的關鍵環節;標準是一種國際通用語言,是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重要手段;也是國家經濟利益和經濟安全的保障措施。


其次,標準在我國產業轉型升級、供給側改革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國已經出臺了104項能耗標準和60多項能耗的強制性標準。只有中國有強制性標準,它就像技術法規一樣,在淘汰落后產能、限制低端產能發展過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應對氣侯變化領域已經提出研制碳排放限額的系列標準,希望能夠對碳市場的建立,以及真正提升能效和減碳方面發揮效力。


第三,標準化促進政府治理能力提高。去年國務院第一次提到用標準化手段提高政府治理能力,開始組建關于政府管理的標準化技術機構,來支撐整個政府的管理工作走向標準化。這是一個新的方面。


綜上可見,我國對標準化高度重視,包括習總書記曾也提出: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產業化,標準國際化的四化方針,這個理念在他任浙江省委書記的時候就體現出來了。


我國的標準分為國家、行業、企業和地方標準,去年在深化標準化體制改革文件中還新增了團體標準。團體標準是利用市場化加快標準的供給速度,把技術領先的企業或技術領先的產品盡快形成團體標準,以解決市場對標準的迫切需求,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并通過團體標準的先行先試,為未來必要時轉化為國家或者國際標準奠定基礎。國家鼓勵地方和企業去做領跑的技術標準。


應對氣侯變化領域的國際標準化工作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是國際上標準領域的權威機構。2013年9月,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技術管理局(TMB)在俄羅斯圣彼得堡決定成立ISO氣候變化協調委員會(ClimateChange Coordination Committee,簡稱ISO CCCC)。


類似這樣的委員會在ISO層面不多,因此它的成立很特別。這個委員會的主要職責包括:研究ISO氣候變化相關標準(包括減緩和適應)的現狀;評估利益相關方對標準的需求;協調指導相關標準制定并提出下一步工作路線圖;與UNFCCC等國際組織加強合作,推進與國際標準化電工委員會(IEC)——國際上第二大的標準化組織——在相關領域的協調。


中國在這個委員會中通過積極爭取獲得了一個副主席的職務,主席來自美國,中國同時派出了一個專家。中國獲得一個副主席一個專家兩個席位,在做重大決策的時候是有一定發言權的。委員會下設兩個工作組,適應工作組組長由中、日聯合出任,減緩組組長由法國和新加坡來聯合出任。


氣侯變化協調委員會在前年出臺了《應對氣侯標準化戰略研究報告》,該報告非常明確給出國際上應對氣侯變化的重點工作領域:


第一是量化核算方法學的整合,強調ISO未來的核算方法學一定是在整合國際上主要方法學的基礎上開發出的更科學規范的國際標準。國際上通用的關于碳排放的方法學在2006年就出臺了,目前已經開始新一輪的修訂,又增加了很多內容,這對中國是很不利的。其實這項標準的制定是中國和法國一起在做召集人,但是我們的力量比不過一些發達國家的力量,國際標準出臺后有可能被就一些國家采用,中國也不可能獨立國際的舞臺之外。


第二是標準將更加緊密的與產品與貿易結合,以標準為抓手促進產業鏈的碳減排。這里面提到的產品就是大家經常提到的碳足跡,我們已經盡可能延緩該標準的出臺,但是這個標準已經在2015年再次提請,在2017年應該會獲批發布。其發布會對未來我國產品出口貿易帶來一定影響,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第三是通過企業碳管理體系的建設加強碳排放管理,將開發以碳排放管理為核心,融合多種要素的高階管理體系標準。管理體系有多種,比如質量管理體系、能源管理體系,我們希望融合各種管理體系,出現一種更高階的管理體系標準,有效的指導企業開展節能減排工作。


第四是行業核算指南標準。目前國際上已經有好幾個行業在做,包括鋼鐵水泥、建筑、印刷等行業。


在適應領域主要有三項重點工作:一是加強適應領域的標準體系框架的研究工作。第二是以森林退化領域為突破口開展適應方面的標準化研究,這個領域我們關注不是太多,但也派了專家參與適應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林業和農業的專家在參與。第三是將分行業開展適應領域的標準化。


從氣候變化協調委員會未來的規劃可以看出一些趨勢。未來合作區域重點在城市、農村和自然保護區;行業覆蓋面非常廣,包括水、食品、健康與衛生、生態系統、能源供應、交通、基礎設施、經營、應急和救援管理等。


在國際上最早推動應對氣候變化標準化工作的是國際環境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207)下屬的溫室氣體管理分技術委員會(SC7),經過爭取中國獲得了和加拿大一起做為SC7的聯合秘書處的資格,中國能拿到國際TC秘書處的不多。


目前國際上正在修訂的標準包括ISO14064-1\2\3,1是核算的方法,2是關于項目減排量核算的方法,3是核查的程序,這三個標準早在2006、2007年就陸續發布的,現在是修訂,修訂中的變化有不少。其中有一個特別重大的變化值得關注,即從“對‘直接排放’和‘能源間接排放’必須進行量化與報告”轉變為“對‘直接排放’與‘能源間接排放’必須進行量化與報告外,還增加了對供應鏈間接排放的要求”,這一變化可能會將上一版中原本可選量化與報告的“其他間接排放”排放源納入必須量化與報告的范疇。這項標準出臺以后,有可能被一些國家作為依據去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要求供應方按此要求報告,這將有可能影響我國產品的出口,或者加大產品的成本。


在產品層面,IS14067TS/ISO14067叫做“產品碳足跡信息與報告”,經過我們的努力協調2014年它沒有以標準形式出臺而是降低成為技術報告,但是在2015年再次提請且獲批,2017年將可能正式成為國際標準了。這里面要求各國要報告產品的碳足跡,并對信息交流提出了要求。這點對我國非常不利,因為我們的能源結構決定了我們產品的碳足跡會高,在國際上,碳稅或者貿易壁壘上肯定會有文章可做。但是已經阻擋不住,因為我們也不可能一味阻擋,只能加快自己追趕的進程。


在適應領域也出臺了新標準提案,包括ISO14080——量化方法學框架標準;ISO14090-適應框架標準;值得注意的是關于氣候金融標準已有新提案并剛剛獲得通過。在氣侯金融領域、綠色金融方面的標準發展速度非常快,也希望這方面的專家能夠參與到這些工作中來,要參與這么多標準,對專家資源和資金的需求都很大。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ISO/TC265即二氧化碳捕集、運輸與地質封存(CCS)技術委員會。在這個技術上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早就布局了,但我國做的工作還很少。這個技術委員會下設了六個工作組(如圖所示)。在這個領域我們跟中石油等進行合作,其中有兩個工作小組中國做了召集人,也是很不容易的。


林翎|國際和國內碳排放管理標準化的進展


梳理一下這些變化會帶來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林翎|國際和國內碳排放管理標準化的進展


國內標準化的工作


我國成立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對全國的標準化工作進行統籌。全國大概有500多個不同的標準化的技術委員會,對應的業務能夠歸到國家發改委氣侯變化司的并不多,簡單總結如下圖所示:


林翎|國際和國內碳排放管理標準化的進展

目前正我們在醞釀成立標準化工作組(CCUS),未來中國所有應對氣侯變化的標準將出自這個標準會,通過它進行立項、審批和報批。作為碳排放管理標準化秘書處,我們聯合有關專家也制定一個標準體系框架,將指導未來有關標準的制定,框架涵蓋了本技術委員會涉及的所有標準,如圖所示,當然這個框架也是在不斷更新完善過程中的。


林翎|國際和國內碳排放管理標準化的進展

目前的標準完成情況如何?我們已經在發改委發布十個行業指南的基礎上完成一個通則和十項行業標準的發布,詳情見下圖。


林翎|國際和國內碳排放管理標準化的進展

還有14項標準正在制定過程當中,包括:


1)行業企業碳排放核算系列標準,該標準主要解決企業層面解決溫室氣體排放量核算中的核算邊界、核算方法、排放因子等方面的規范性和一致性問題。在“十三五”期間研制發布覆蓋30個左右的行業企業碳排放核算和報告標準。


2)項目減排量系列核算標準,主要解決納入碳交易行業的企業在改擴建項目過程中所面臨的減排量核算的需求,既為企業開展自身的碳排放管控提供參考,也為主管部門對此類改擴建項目的事中、事后監管提供有效的抓手。在“十三五”期間研制10項左右重點行業的典型項目的減排量評估系列標準。


3)單位產品碳排放限額系列標準,主要為參與碳交易的企業的碳排放配額給出了科學的依據。具體內容包括單位產品碳排放限定值、基準值和先進值。在“十三五”期間研制覆蓋8個納入碳交易行業的共計30項左右的單位產品碳排放限額系列標準。


4)基礎能力建設類標準,是指在燃料端的計量、在線監測、重點設施的監測要求;核查機構人員要求、數據質量管理、信息披露等。


標準化工作和“十三五溫室氣體減排方案”間的關系


林翎|國際和國內碳排放管理標準化的進展

這張圖之間的一些邏輯關系,將對支撐政府政策落地和實施起到一些作用,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包括一些鼓勵政策、淘汰政策的出臺都要有一定的依據,希望碳排放管理系列標準在未來能發揮出與節能領域同等重要的支撐作用。未來我們期盼能有更多專家參與到標準化工作中。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