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0年(1905~2001年)來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上升了0.5~0.8℃。近50年(1951~2004年) ,中國增暖尤其明顯,全國年平均地表氣溫增加1.3℃,增溫速率為0.25℃/10年,明顯高于全球或北半球同期平均增溫速率?!?/div>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應對氣候變化司、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發表的《氣候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評估及其適應對策——海平面上升和冰川融化領域》報告預計:“未來30年,中國沿海海平面將繼續上升,平均升高幅度均為80~130毫米/年?!?/div>
2015年11月20日,中國國家科技部正式發布《第三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報告顯示:1909年以來中國氣候變暖速率高于全球平均值,每百年升溫0.9℃到1.5℃之間。我國沿海海平面1980~2012年期間上升速率為2.9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速率。20世紀70年代至本世紀初,冰川面積退縮約10.1%,凍土面積減少約18.6%。未來中國區域氣溫將繼續上升。到本世紀末,可能增溫1.3~5.0℃。全國降水平均增幅為2%~5%,北方降水可能增加5%~15%,華南降水變化不顯著。
中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千米,但海岸帶海拔高度普遍較低,尤其是長江三角洲(28°30N~35°20N,118°00E~123°30E)、環渤海灣周邊地區(36°30N~40°30N,116°00E~120°30E)和珠江三角洲(21°00N~24°20N,112°00E~116°00E)。學者推測:海平面上升100厘米,長江三角洲海拔2米以下的1500平方千米的低洼地將受到嚴重影響或淹沒;海平面上升30厘米,渤海灣西岸可能的淹沒面積將達10000平方千米,天津全市泛濫面積將占全市面積的44%,其中塘沽、漢沽被淹面積達100%。學者推測:
2050年當出現百年一遇水位時中國沿岸可能受到的影響面積為98.30×103km2,約占大陸國土(以960萬平方千米計)總面積1.02%;2080年當出現百年一遇的水位時中國沿岸可能受影響的面積為104.94×103km2,約占國土總面積為1.09%。在相同的極端水位下,由于海平面的垂直運動,2080年中國沿岸可能受影響的面積比2050年多6.64×103km2,這部分面積相當于在沒有疊加極端潮位下,直接由相對海平面的上升而引起的淹沒。中國沿岸海平面上升可能引起的淹沒主要發生在沿海三角洲地區,其中渤海灣沿岸的可能影響范圍最大。
海平面上升至極端水位時,且不論對中國東部生態造成的破壞,僅就社會和政治而言,也是災難性的。首先它將對中國東部沿海經濟“黃金地帶”造成致命的打擊,如果再考慮到在這一地帶分布比較廣泛的核電生產設施,那這種打擊就不僅僅限制在經濟層面,而是具有巨大的生態和社會無法估量的災難性后果。如果以日本“3·11”大地震為場景,那這只是未來海平面上升對中國東部沿岸造成災難的冰山一角,屆時歷史將再現《淮南子》中描述的“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的場景:東海上升和高度、海水西浸淹沒華北平原的廣度和深度可能近似距今6000年前的水平。
海平面的上升對中國國家安全,尤其是對國土安全和海洋權益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
首先,海平面上升將使其中相當多的島遭遇“滅頂之災”。《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島嶼本身可以擁有面積從領海至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等各類海域。我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千米,面積大于500平方米的所屬島嶼超過7300個,其島嶼海岸線超過14000千米。我國主張管轄的海域面積約300萬平方千米。海平面上升后由這些島嶼產生的專屬經濟區及連帶主權利益,將大為受損,與此相應,在相關海域的國際島嶼之爭也日趨激烈。
海平面的上升將造成我國東部特別是渤海灣、長江三角洲、
江蘇浙北沿岸地帶的陸地沿海線大面積西進,與此相應,中國東部海域則大面積擴大。海水向中國中原腹地浸入至
北京附近,以泰山為中心,
山東有可能成為海水包圍的“島嶼”。這些將導致中國東部海域縱深加大,并對中國海防造成極為巨大的壓力。
屆時,中國海上協調力量必須相應地加強和擴大,海軍軍種的比例必須大幅提升提升。
此外,重新認識毛澤東同志提出的“三線”布局,大幅提升西北和西南的軍工裝備生產能力,在沿海為海水大幅深入后,西北尤其是西南軍事能力托底作用將尤顯迫切。
(二)另一種可能:氣溫持續變冷對中國安全的影響
但我們也不排除出現另一種非主流意見即前述中國學者崔偉宏、承繼成與美國學者S.弗雷德?辛格、法國學者萬森?庫爾提歐等提出的另一種氣候轉寒的預測。這些學者認為:
大約從2014年開始,深度寒冷的氣候將會到來。為什么說是深度寒冷呢?按照我們的預測太陽能的強度在2042年(±11年),達到最低。這意味著很冷的時期要到來了,這個時期大約是在2055~2060年(±11年),這個時候太陽能將大大減少,也就是所謂的深度的寒冷。按照我們的評價和分析,溫度會下降大約1~1.5℃,這個是很小的值。如果是1℃,我們可能感覺不到;但是1~1.5℃,雖然在赤道地帶感覺不到,但是隨著緯度增加,這將是好幾倍的增加。因此我們會經歷難忍的嚴寒,就像我們過去在1645~1775年所看到的景象一樣。
學者們提出的1645~1775年,在中國正是明朝剛被清王朝取代、在歐洲則是“三十年戰爭”剛剛結束的時段。由于天氣極端寒冷,中國農業尤其是中國北方游牧業陷入極大的危機,這種危機從關外向關內層層橫壓下來。關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大軍的北攻,關外有努爾哈赤勢力的南壓,這些導致1644年明王朝在南北雙雙夾擊中覆滅。同期歐洲發生了近乎世界大戰規模的“三十年戰爭”,戰爭以1648年雙方簽訂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結束。其后歐洲被和約確立的“主權”原則撕成碎片:一個個至少名義上還屬于神圣羅馬帝國的“國家”被賦予絕對主權意義,主權不容侵犯的絕對原則在這個神圣羅馬帝國名存實亡。
“從1683年到1700年之間的蘇黎世的冬季平均氣溫,與20世紀前半期相比低1.5℃左右。”極寒天氣的出現帶給世界的后果幾乎是毀滅性的。法蘭西在1693年谷物生產量驟減,同年,北法蘭西的死亡人數達一成。尤其是在奧弗涅地區,饑荒造成的死亡率達了20%,整個法蘭西的死亡人數達到200萬人。芬蘭在1697年由于饑荒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同期,中國則處于滿清新政權大規模鎮壓各地反抗、恢復秩序階段。史載當時北方,直隸是“極目荒涼”,“百姓流亡十之六七”,山東“一戶之中止存一二人,十畝之田止種一二畝”。在南方,揚州、嘉定、江陰、松江、漳州、廣州、南昌等城市都受兵火洗劫,湖廣也地區也是“城無完堞,市遍蓬蒿”。
對于當代中國而言,今后如果天氣真的持續轉寒,北極冰層將大面積恢復,北極航道也日益封閉,俄國也由此避免了四面受敵的國防困境;而日本及朝鮮半島國家將面臨更大的困難。與此相應,中國幫助和支援北方牧區人民戰勝嚴寒、穩定社會的工作壓力將會加重。
氣候變冷將加重中國內部社會穩定治理的壓力,這要求中國大幅提高社會治理能力的建設。中國是一個以小農業和農民為主體的國家,抗災能力較差,為此用制度的方式抵御并戰勝自然災變是有效的方法。毛澤東曾用“隊為基礎,三級所有”制度將農民組織起來并由此度過了三年自然災害,避免了明末流民大規模出現從而造成政權顛覆的可能?!叭硕ㄙ鈩偬臁!比绻麡O端寒冷的氣候真的到來,我們當汲取明末的教訓和新中國的經驗,探索新形勢下用社會主義制度將勞動者組織起來的新方式,為戰勝可能出現的自然災害,從制度和組織上做好準備。
總結
總之,人定兮勝天,人不定兮天勝。漢初天寒,武帝奮起抵御北方匈奴南犯,使中國避免了已出現的歐洲式碎片化的趨勢,12世紀初的“靖康之恥”是心散的結果,而15世紀中葉“土木之變”后明朝守衛京師的軍民挽狂瀾于既倒,明王朝由此避免了宋朝“靖康”之后茍且江南的厄運。12世紀中葉以來持續上升的暖期沖頂后即將回落,蒙古人扼住命運的咽喉,奮力崛起,通過戰爭統一了中國建立元朝,由此避免了在氣溫陡然下降后可能出現的“是后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廷”[54]的下場。
天變不足畏,在遠古生存競爭中,被打敗并從森林落荒逃出的古猿,后來便發展為人類;而昔時勝利并占據森林的,則成了被人類追獵捕殺的猴子。人類從誕生迄今既經歷了大冰期,也經歷了大暖期海水上升引發的“洪水期”,每次災變過后,人類都產生出更加強大的抵御自然災變的能力。參天大樹生長于荒野,曠世英雄誕生于邊緣。不管氣候向哪個方向轉變,逆來順受只能自取滅亡,而積極應對、奮而進取,仍可爭取到光明的前景。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教授;本文原刊發于《太平洋學報》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