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對世界及其中北太平洋地緣政治的影響
筆者無意于討論未來幾十年氣溫可能出現的走勢——因為這已超出了本文的主題,在此我們需要討論的是上述兩種氣候場景的出現將會對世界及中國地緣政治及其安全的影響。而比較而言,兩種前景對世界地緣政治及其安全的影響是完全不同的。IPCC指出的氣候持續升溫的前景對世界地緣政治的影響是結構性的,而后一種趨勢并不影響地緣政治及其國際安全結構。
我們先來看第一種即IPCC描述的增溫趨勢及其影響。
根據IPCC第五次報告,到21世紀末,全球冰川體積將進一步縮小,北極海冰范圍全年都縮小,9月份北極海冰范圍將減少43%~94%,2月份將減少8%~34%;北半球春季積雪范圍減少7%~25%。
這樣的結果意味著到本世紀下半葉,北極航道將基本開通;而北極航道的開通將使世界地緣政治出現自蘇伊士運河開通以來第二次大變動。
北極除東北航道外,還有西北航道,統稱為北極航道。從海上
運輸效率的角度,北極航道較世界其他傳統比如蘇伊士運河的航線可減少12~15天航程,所以航海界也把北極航道稱為“黃金水道”。
2009年7月23日,兩艘德國貨輪從韓國東海岸的蔚山港出發一路向北,橫穿北冰洋,最終抵達荷蘭的鹿特丹港。此次航行開創了商業船只利用北冰洋航線連接亞歐大陸的先例。據船主稱,利用北冰洋航線比繞道蘇伊士運河節省成本30萬美元[23]。
2013年7月21日《金融時報》報道,隨著北冰洋冰蓋融化加速、航船增多,北極航線有望成為亞歐貿易新的重要途徑。
據北海航線(沿俄羅斯北部通行)管理機構(Northern Sea Route, NSR)數據,截至7月19日,2013年已批準204艘船經該航線往返于亞歐大陸,較2012年的46艘和2年前的2艘迅速增加。從歐洲鹿特丹至日本神戶或韓國釜山,經由北極航線僅需23天,比通過蘇伊士運河縮短10天。若從俄羅斯摩爾曼斯克出發,與蘇伊士運河航線相比,距離縮短一倍之多,分別為 18天和37天。航線距離大大縮短將為亞歐貨物運輸節省大量成本。
韓國海事研究院預測,未來十年北極航線通行船舶將大大增加,有望成為經蘇伊士運河為主的亞歐航線的重要商業替代路徑,到2030年北極航線貨物占亞歐貿易的比重將達到1/4。
如果IPCC的預測成為事實,那么,這與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和北美加利福尼亞的金礦發現曾對世界產生的巨大影響一樣,將再次動搖現有的世界地緣政治的力學結構并對俄羅斯地緣政治特點及建立其上的國家安全環境產生重大壓力。因此,北極航道通航條件的改善引起北極國家的高度關注。
2008年9月18日,俄羅斯總統批準俄聯邦發布的《2020年前及更遠的未來俄羅斯聯邦在北極的國家
政策原則》的文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第四章“俄羅斯聯邦北極國家政策的主要任務和實施辦法”,提出有必要“在北極的俄羅斯部分成立能在各種軍事政治形勢條件下確保軍事安全的常規部隊集群、其他部(分)隊、軍事組織和機構”。
2010年10月4日,俄海軍總司令弗拉基米爾?維索茨基對俄媒體強調說:“俄羅斯將為捍衛北極而斗爭,并且不會拱手相讓哪怕是一分一毫的利益。”盡管已在北冰洋海底插過國旗,但在這位海軍總司令看來,俄羅斯還應該用更明確的姿態和行動維護俄在北極地區的利益。
俄羅斯籌建“北極部隊”的決心和行動大大刺激了西方國家。加拿大、美國、挪威、丹麥等國紛紛發表聲明,表示不會被俄羅斯的武力所嚇倒,決不會放棄對北極有爭議地區的權益。
2009年1月12日美國總統喬治·W.布什簽署了一項有關“北極地區政策”的國家安全總統令(NSPD-66)和本土安全的總統令(HSPD-26),這是自1994年以來美國就北極地區第一個政策聲明。美國北極考察委員會提交的《2005-2008年北極考察的目標和任務》的報告稱:“美國是一個北極國家,介入北極對我們而言,既是一種機會,也是對該地區負有的責任。”2010年4月,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局(NOAA)根據總統令制定了有關北極的戰略文件——《NOAA的北極共識和戰略》。
加拿大聯邦北極委員會,2005年和2006年制訂出了《加拿大在北極和極北地區政策綱要》,綱要中確定了四個主要方向:增進加拿大人的安全與繁榮,首先是所有北部居民和土著人的安全與繁榮;在北部地區全面保障加拿大的絕對主權;將北極地區確定為獨特的“具有脈沖能量的地緣政治體”,使之與可控的全球體系一體化;在北部和北極地區穩定發展的條件下加強國家和公民的安全。2011年8月23日,加拿大總理哈珀對北極地區進行為期5天的巡視并宣布建設投資,哈珀強調說:北方戰略中最優先考慮的是保衛北極主權,“正如我之前說過很多次,主權的第一要義就是使用它,否則就會失去它。”
挪威于1996年率先批準《聯合國海洋法公約》,2006年又向聯合國大陸架劃界委員會遞交了申請,要求在北極的第三區域——北冰洋、巴倫支海和挪威海地區擴大自己專屬經濟區的范圍。2004年,丹麥批準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之后根據該公約第76條的規定,丹麥隨即向聯合國大陸架劃界委員會遞交申請,要求確定其對格陵蘭群島和法尼群島200海里經濟區之外的5個大陸架地區的管轄權。其中預測石油天然氣資源儲量上最多、在國際法領域爭議最大的是羅蒙諾索夫海嶺。。
與此同時,北極國家對北極的爭奪日益升溫。
2007年9月21日,俄國深海潛水艇在考察中爭議地性在北冰洋海底插入國旗。俄官方9月20日宣稱,最近的一次深??疾旖Y果證實,“北冰洋海底屬于俄羅斯”,北極的120萬平方公里地區應屬俄所有。
2011年6月30日,俄羅斯總理普京在俄烏拉爾聯邦區中心城市葉卡捷琳堡說,俄愿意同北極地區的所有鄰國和外國伙伴進行對話,但同時將堅定而持續地捍衛本國的地緣政治利益。7月,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久科夫日前向外界透露了俄羅斯打算在北極地區派駐兩個特種旅的計劃,以維護俄羅斯在北極地區的利益。這是俄羅斯自2007年8月將一面鈦合金制造的俄羅斯國旗插在北極點下4000多米處的海床上,明確提出對北極的領土要求后,再一次針對北極主權展開行動。
2012年6月,俄羅斯政府已要求北極旅執行巡邏任務,該國空軍正重啟關閉的軍事基地以提供支持。隨著俄羅斯北部邊境地區探明的石油與天然氣儲量不斷增加,俄政府已命令一個北極特種旅編隊巡邏這片廣袤的地區,并隨時準備處理任何需要使用武力解決的
問題[36]。俄表示將在研究方面投入巨資,以證明蘊藏豐富油氣和礦產的羅蒙諾索夫海嶺是其大陸架的一部分。
2015年12月7日,俄羅斯國防部副部長布爾加科夫7日表示,北極地區開發對俄國家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俄羅斯年底前在北極地區將有437處軍事基礎設施項目竣工。據俄羅斯邊防局西北局局長科夏琴科在圣彼得堡
論壇上透露,俄計劃投入大約20億盧布(1美元約合69盧布)用于北極站的修復和建設。他說,目前俄羅斯在北極地區共建有21個北極站,多數地處俄羅斯西北聯邦區。
俄羅斯、挪威、美國、加拿大和丹麥在如何劃分北極海床方面意見不一。
與南方沒有工業大國存在的澳大利亞的地緣政治條件不同,沿北極航線的均是歐美工業大國,因而北極氣候變暖在使俄羅斯北方直通大洋的港口數量增加的同時,也必然引起俄羅斯與英美國家在北極航線控制權及沿線資源開采權上的沖突增多。2010年,俄羅斯《空天防御》雜志第3期發表《北極——俄美加三國未來戰爭的爆發地》文章,認為:
“如果全球變暖將是不可逆轉的現實,那北極地區的冰層覆蓋面積將會大為減少。據美日兩國的調查資料宣稱,北極地區的冰層融化速度越來越快,預計數十年后,通往北極地區的道路將變成坦途,北冰洋也將成為世界上航運最繁忙的航線之一?!薄氨睒O劃界問題的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其間糾雜著各種矛盾,牽扯著多方利益,其斗爭的復雜性和艱巨性不言而喻。當和平手段無法取得預想效果時,戰爭就成了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據此,我們不難想像,未來北極戰爭爆發的幾率很高,而戰爭一旦爆發,美國、俄羅斯、加拿大必是戰爭的主角。”“三國爭的不僅是極地的自然資源,還有北方航線的控制權?!盵38]
氣候變暖造成的北極解凍速度加快、北極航道通航時間日益延長將使俄羅斯整個北線破天荒地面臨更大的安全壓力,這種壓力一旦形成,將改變俄羅斯原有的三面防御而無“后顧之憂”的國防結構——這與曾為中國安全提供絕對保障的東海和南海在被擁有蒸汽動力和遠航技術的西方人征服后所引起的中國安全“后院起火”的情形非常相似。鑒于俄羅斯人口增長速度過于緩慢以及北方邊境過于漫長,這種新產生的安全壓力對未來俄羅斯來說將是難以承受的,但這同時又對中俄戰略合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若這樣的歷史條件出現,在國境內沒有獨立出??诘拿晒艊慕洕匦募捌渌嚓P要素將不能不對中國做出更多的傾斜。
北極航道通航時間日益延長,也將極大地改變歐亞大陸及北極航道沿岸國家乃至印度洋太平洋的物流版圖。當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分擔了南非好望角航道相當部分的功能并由此改變了隨后的世界地緣政治版圖——它將世界地緣政治大國沖突密集區由南印度洋壓縮至北印度洋及其沿岸地區,未來北極航道通航時間的延長,將使蘇伊士運河的地緣政治作用部分地轉移至白令海峽,與此相應,世界大國的地緣政治沖突密集區也由南至北地移到北太平洋區域。
屆時,日本外交關注點將從南方的釣魚島移至北方四島及東北太平洋區域,日俄在北方四島問題上與俄羅斯的沖突將日益升級,日美在北太平洋上的利益摩擦面更加貼近,
臺灣地區在西太平洋的戰略樞紐地區將讓位于日本,琉球群島的戰略通道地位將讓位于千島群島、小笠原諸島、北馬里亞納群島,東海的戰略地位將為鄂霍次克海及日本以東的海域代替。
最后,中日間的部分地緣政治矛盾,將逐漸讓位于美、俄、日在西北太平洋特別是白令海的爭奪。彼得一世比較早地看到北極的戰略意義,他在重病期間曾召見海軍上將阿普拉辛說“最近我在考慮一件事,這件事在我心里已經惦記好多年了”;“我關心尋找一條經過北極海通往中國和印度的道路”;“誰曉得我們在尋找這樣一條道路上或許會比荷蘭人和英國人取得更大的成功,他們曾經沿著美洲海岸做了多次這樣的嘗試”。[39]1943年,美國專欄作家李普曼在《美國外交政策》一書中也指出:
日本的勢力消除以后,北太平洋的西部將在蘇聯的控制之下,而東部則將為美國的勢力范圍。要是如大部分飛行家之所信的,未來的北冰洋將反成為主要的
航空路線之一,那么,將來控制這些航空線的將是美國、加拿大、聯合王國和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