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氣候的無常變化,如冬天霧霾、夏天暴雨已對人們的出行造成了影響,更重要的是還會對身體產生不可逆的傷害,讓人苦不堪言。但氣候治理非一日之功,影響的因素很多,如果讓每個人推動氣候變化,你會想知道如何參與嗎?
現在有很多人堅持每天步行、騎行,在朋友圈占領微信運動封面,但很少有人知道,多步行、多騎行的綠色出行方式,已可以獲取現金收益,還能投入到貧困地區環境改善,開展公益行為。
城市中的個人綠色出行,通過什么機制幫助推動天氣變化?不得不提下“
碳匯”作為重要的中介載體的意義了。
一、碳匯與碳匯交易
碳匯是指清除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活動、過程及機制。目前最主要的方式是通過森林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森林可以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比如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在光能作用下,把吸收的二氧化碳轉變為糖、氧氣及有機物,為生物提供枝葉、種子等,成為物質和能量來源。這樣的過程實現了對二氧化碳的匯聚和存儲,形成了固碳效果,也因此稱之為碳匯。森林植被對減少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濃度,減低溫室效應,減緩全球變暖有重要作用。
1997年日本京都,149個國家和地區代表達成了《京都議定書》協議,并在2005年2月16日全球范圍正式生效。《京都議定書》目標是限制全球各國的二氧化
碳排放量,其中規定所有發達國家在2008到2012年間必須將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比1990年削減5.2%。在之后的氣候公約談判,逐漸把綠化、造林作為重要的環保發展機制,逐步形成了碳
排放權交易制度,也就是碳匯交易。按照碳匯交易制度,各國可以通過植樹造林等生產碳匯的方式抵消自己產生的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僅國家內部可進行碳匯交易,與發達國家也可進行跨國碳匯交易。而發達國家可以通過與發展中國家合作聯合實施林業碳匯項目抵消其部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二、互聯網化的碳匯交易模式
上文所提到的是碳匯交易
市場形成的歷史,但和個人行為的關聯看似并不緊密。在2013年碳匯初登國內交易市場階段,碳匯的交易模式是針對排放需求的企業,個人參與碳匯交易的門檻較為受限。伴隨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在共享概念的指引下,如果碳匯交易下沉到個人中,必將促發巨大的碳匯交易需求。隨著個人碳匯交易模式得以實現,蘊藏的流量不可估量。
簡單來說通過互聯網的連接方式讓個人的碳
減排行為變的可衡量、可累計,然后將個人累積的
碳減排量放到
碳市場進行交易,出售給企業,甚至交易到國際市場。交易后,個人可獲得經濟收益,并且還可以將所獲收益捐贈給貧困地區的人群,支付他們植樹造林的費用,最終實現個人綠色出行的碳減排收益與扶貧、環保的完美結合。
那么,個人用戶該如何累積碳減排呢?在中國,
碳交易的網站和APP開始有一定的發展,比如中國碳交易網、碳排放交易、中國碳匯等,手機APP主要有零碳派、中國碳匯、易碳家、碳匯林業網、青交中心等。其中中國碳匯主要有碳匯的行業資訊、實施項目以及供求信息。易碳家除了資訊之外,還包括碳交易工具,比如撮合平臺、碳計算器、碳顧問以及碳K線、評論互動的社區等。碳匯林業網主要也是資訊及交易為主??梢钥闯瞿壳疤紖R行業大多都是以行業資訊和項目撮合交易為主。而關于互聯網化個人參與的模式目前只有零碳派一家APP在做,它可讓普通用戶通過手機記錄自己的減排行為。如步行、騎行、
公交等綠色出行方式,這些行為由零碳派通過國家認可的
方法學轉化為一定的碳減排量,累積起來成為碳匯,并回售給平臺,個人將從中獲得現金收益。從目前看,零碳派還處于發展的初期,主要靠步行來開發碳資產,筆者堅持了十多天的步行減排動作,累計步行21公里多,累計碳減排3KG多。
三、互聯網化碳匯市場的空間
從規模上看,碳匯交易發展迅速。2014年起中國陸續開放了7個試點城市,截止至2015年10月,累計成交額近13億。并且2017年還有一個大動作:全國碳市場上市。預計經過2-3年的醞釀和發展,2020年左右進入碳市場的爆發階段,交易規模預計能達到600億~800億元,中值4170億~5560億元,還將包含現貨、期貨等多種形式。達到千億規模時,碳交易的強金融交易屬性就顯而易見了。
雖然目前碳匯對大眾而言還較為陌生,但在推動碳交易發展過程中,除了企業參與,更需要的是全民參與,螞蟻雄兵,參與的人越多,力量越大。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記錄自己的步行、騎行等減排行為,這些都可累積為有效的碳匯,而有效的碳匯都可以在碳匯交易市場進行交易售賣,所獲取的碳匯金可以捐贈給貧困地區人群,由貧困地區的人群進行環境治理的工作。
內蒙古庫布其沙漠曾經是中國第七大沙漠,一片蒼茫的貧瘠之地,寸草不生。但,經過28年的植樹造林,三分之一的沙漠得到綠化,當地生態環境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點生活在庫布其沙漠的人們應該很清楚,之前的庫布其沙漠黃沙遍地,荒漠化嚴重,但通過碳匯植樹治沙項目,不僅讓草原變綠,成為治沙楷模,也累積了碳匯,幫助當地人們脫貧。
結語
如今天氣的變化無常已是國人心中隱隱的痛,環保治理困難重重,更需要注入全新的操作思路與方式。雖然誰都無法逃遁環境保護的責任,想讓全民都積極參與共同改善環境仍然需要更簡單實用的方式和有效的激勵機制。如,公眾出行首選公交、地鐵以及騎行,通過綠色出行,減少污染排放,并獲得相應收益,就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現在OFO和摩拜等自行車共享與租賃正處紅火勢頭,以騎行獲得的碳減排量仍然只是一個數字,用戶不明所以。如果按照零碳派的碳匯計量模式與綠色出行結合,則可以用于交易或捐贈給公益,每天上班騎行不僅給自己帶來方便,帶來優惠折扣,還能改善環境,幫忙扶貧,更給用戶帶來滿滿正能量,何樂而不為。
所有減排行為的用戶聯合起來,最終形成滴水成河,形成大規模的碳匯交易市場,供國內外企業購買,并反哺到環保和公益事業中。這才是真正可持續的環保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