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我國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提速

2016-12-30 16:27 來源: 國際商報

我國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提速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規劃》指出“十三五”時期,要通過不斷完善可再生能源扶持政策,創新可再生能源發展方式和優化發展布局,加快促進可再生能源技術進步和成本降低,進一步擴大可再生能源應用規模,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推動我國能源結構優化升級。

《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發布

《規劃》寫明,要積極穩妥發展水電。積極推進水電發展理念創新,堅持開發與保護、建設與管理并重,不斷完善水能資源評價,加快推進水電規劃研究論證,統籌水電開發進度與電力市場發展,以西南地區主要河流為重點,積極有序推進大型水電基地建設,合理優化控制中小流域開發,確保水電有序建設、有效消納。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加快抽水蓄能電站建設。《規劃》強調,要全面協調推進風電開發。按照“統籌規劃、集散并舉、陸海齊進、有效利用”的原則,嚴格開發建設與市場消納相統籌,著力推進風電的就地開發和高效利用,積極支持中東部分散風能資源的開發,在消納市場、送出條件有保障的前提下,有序推進大型風電基地建設,積極穩妥開展海上風電開發建設,完善產業服務體系。到2020年底,全國風電并網裝機確保達到2.1億千瓦以上。《規劃》指出,要推動太陽能多元化利用。按照“技術進步、成本降低、擴大市場、完善體系”的原則,促進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及成本降低,推動太陽能熱發電產業化發展,繼續推進太陽能熱利用在城鄉應用。到2020年底,全國太陽能發電并網裝機確保實現1.1億千瓦以上。《規劃》提出,要加快發展生物質能。按照因地制宜、統籌兼顧、綜合利用、提高效率的思路,建立健全資源收集、加工轉化、就近利用的分布式生產消費體系,加快生物天然氣、生物質能供熱等非電利用的產業化發展步伐,提高生物質能利用效率和效益。《規劃》還強調,要加強可再生能源產業國際合作。結合經濟全球化及國際能源轉型趨勢,充分發揮我國可再生能源產業比較優勢,緊密結合“一帶一路”倡議,推進可再生能源產業鏈全面國際化發展,提升我國可再生能源產業國際競爭水平,積極參與并推動全球能源轉型。

2020年可再生能源環境效益顯著

記者了解到,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可替代大量化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和污染物排放、顯著增加新的就業崗位,對環境和社會發展起到重要且積極的作用。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太陽能熱利用在能源生產過程中不排放污染物和溫室氣體,而且可顯著減少各類化石能源消耗,同時降低煤炭開采的生態破壞和燃煤發電的水資源消耗。農林生物質從生長到最終利用的全生命周期內不增加二氧化碳排放,生物質發電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塵等污染物也遠少于燃煤發電。

此外,《規劃》指出,2020年,全國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折合7.3億噸標準煤,其中商品化可再生能源利用量5.8億噸標準煤。屆時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4億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約1000萬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約430萬噸,減少煙塵排放約580萬噸,年節約用水約38億立方米,環境效益顯著。

相關鏈接

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仍面臨挑戰

隨著可再生能源技術進步和產業化步伐的加快,我國可再生能源已具備規模化開發應用的產業基礎,展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但是《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我國可再生能源產業面臨著體制機制方面的明顯制約。《規劃》寫明,一是現有的電力運行機制不適應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需要。以傳統能源為主的電力系統尚不能完全滿足風電、光伏發電等波動性可再生能源的并網運行要求。電力市場機制與價格機制不夠完善,電力系統的靈活性未能充分發揮,可再生能源與其他電源協調發展的技術管理體系尚未建立,可再生能源發電大規模并網仍存在技術障礙,可再生能源電力的全額保障性收購政策難以有效落實,棄水、棄風、棄光現象嚴重。

二是可再生能源對政策的依賴度較高。目前,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能發電等的發電成本相對于傳統化石能源仍偏高,度電補貼強度較高,補貼資金缺口較大,仍需要通過促進技術進步和建立良好的市場競爭機制進一步降低發電成本。可再生能源整體對政策扶持的依賴度較高,受政策調整的影響較大,可再生能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受到限制。此外,全國碳排放市場尚未建立,目前的能源價格和稅收制度尚不能反映各類能源的生態環境成本,沒有為可再生能源發展建立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

三是可再生能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雖然可再生能源裝機特別是新能源發電裝機逐年快速增長,但是各市場主體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的責任和義務不明確,利用效率不高,“重建設、輕利用”的情況較為突出,供給與需求不平衡、不協調,致使可再生能源可持續發展的潛力未能充分挖掘,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與先進國家相比仍較低。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