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看午夜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国产在线视频/欧美性福利/果冻传媒91制片厂演员有哪些

全國碳市場配額分配方法基準線法?我們準備好了嗎?

2016-12-13 11:38 來源: 老汪愛思考 |作者: 汪軍

最近,一篇關于全國碳市場配額分配方法將以基準線為主的文章刷爆了碳圈,文中提到了我國的配額分配方法將以基準線為主,碳強度下降法為輔的分配方式。碳強度法算得上是歷史法的一個變種,所以總體來說還是基準線法和歷史法共存的一種模式,只是基準線法將占主導地位。大家都知道,歷史法簡單粗暴,特別容易實施,所以全球早期的配額分配方法都以歷史法為主,但是歷史法有個致命弱點,就是“鞭打快牛”:越是低碳的企業在碳市中越不利。這顯然是違背我們建立碳市場的初衷的。而基準線法則可以避免這一點,可以達到低碳企業獲利,高碳企業懲罰的目的,所以如果能用基準線法那是最好的。然而基準線法對各方面要求都很高,所以總體來說用得還不是很多。我國配額分配以基準線為主固然是個好事,就是是否能達到預期效果就不知道了,對于基準線法,我有些粗淺的想法,所以寫出來拋磚引玉,大家一起討論討論。

1. 如何實現行業之間的基準線?

采用基準線法不可避免的要分行業定基準線,這里有兩個比較難定的點。一個是定基準線本身,基準線法說白了就是劃一條線,碳排放低于這條線的獎勵,高于這條線的受罰。然而這條線的劃分標準并不像歷史法那樣簡單,它可以是行業平均值、行業先進值,或者是其它另行規定的值,不管是什么值,我想都得有明確的計算方法或者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出處才算得上是公平、公正、公開。然而我在懷疑是否所有的行業都有相關的數據支撐。另一個是行業之間的公平性如何體現,采用基準線法后注定行業之間的橫向比較缺乏紐帶,如果處理不好,會出現某個行業最好的企業還要找另一個行業最差的企業買配額。我的想法是得有一個明確各行業之前配額分配相關關系的指標。比如說綜合各行業相對發展水平及國家對每個行業的戰略發展方向,先擬一個行業之間的比較。


類似的數據可以了解我們各行業的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這個表很古老了,只是做說明用。)

2. 行業內部如何細分基準線?

每個行業內部因設備不同,技術不同,在生產同一種產品的情況下碳排放差別還是比較大的,如果嚴格采用基準線法的話,無論你采用什么技術與設備,只要產品是一樣的,就應該是同一個基準線。然而,能否這樣嚴格執行基準線法我表示比較擔憂。拿電力行業舉例,所有火電廠采用同一基準線的話,天然氣發電企業躺著把錢賺,所有煤電企業都得掏腰包。當然從客觀上來看人家天然氣電廠本來就是排放低,根據基準線法拿更多的配額無可厚非,但是可能會影響占中國絕大多數比例的煤電企業的減排積極性,因為除非他們把自己的電廠砸了換天然氣,否則他們永遠看不到通過減排獲利的那一天。(新能源電力其實在基準線法里面是個bug,如果新能源電力企業自愿加入控排,那么按照基準線法他們可以獲得等量于減排量的配額,要比ccer劃算多了。而且,貌似政府是允許企業自愿加入控排的….而且還有核電…)

要是同一行業可以根據設備和技術不同采用不一樣的基準線,那就不好定了,因為這個到底細分到哪個級別很難定,拿電力行業來說,首先根據燃料分為煤炭、重油、天然氣、發電、(還有專門燒煤矸石、城市垃圾等特殊燃料的電廠),然后根據原動力技術有凝汽輪機、燃氣輪機、內燃機和蒸汽輪機發電,按蒸汽壓力又分中低壓、高壓、超高壓、亞臨界、超臨界、超超臨界等技術,然后還得按發電機組的大小分,30MW、60MW,120MW、300MW、600MW等。(本人不是電力行業專家,以上描述如有錯誤還望指正)除此之外應該還有其它的分類方法,如果將所有的方法整合起來,怕是每一種分類都只剩幾個電廠了,分到極限就又成了歷史法:自己給自己比了。那么如何科學地、公正透明低把握這個細分的尺度,也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哦。不過我個人倒是傾向于只要出來的產品一樣,基準線就一個的做法。

3. 企業數據是否能否支撐?

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難的部分,因為基準線法需要在企業間進行比較,而每個企業的生產范圍、設備數量和計量方式都不盡一樣,為了使行業間碳排放具有可比性,就得盡量去掉差異化的部分,只留下行業中共通的部分,這部分的數據往往需要單獨提交,這就是在經歷了一次數據報送后發改委又要求報補充數據的原因。拿水泥行業來說,有些企業上了余熱發電,有些生產只到熟料而沒有成品。所以按企業總排放來核基準線沒有意義,所以在補充數據中只考慮熟料生產過程的排放,這樣就有可比性了。但是要把這些排放數據完整的從企業總排放中分離出來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我想應該每個行業都會有個指南,嚴格提出那些納入計算而哪些不納入。水泥行業的補充資料中關于核算邊界是這樣描述的:

核算邊界包括從原燃材料進入生產廠區開始,到水泥熟料燒成的整個熟料生產過程消耗的化石燃料(烘干原燃材料和燒成熟料消耗的燃料),不包括替代燃料的消耗量,也不包括廠區內輔助生產系統以及附屬生產系統的燃料消耗量。消耗電力、熱力包括原燃料制備粉磨、均化、烘干等以及熟料制備、預熱、煅燒、冷卻等用電和用熱,不包括采用廢棄物作為替代燃料和替代原料時處理廢棄物的電耗和熱耗,也不包括用于基建、技改等項目建設消耗的電力和熱力。

不知道以上的描述在實際操作中能否滿足劃分核算邊界的要求。而且這給核查人員也帶來了挑戰,因為這不僅僅是幾張發票就能搞定的事情了。像電力部分,核算邊界內不可能剛好有一個結算電表,怎么樣準確地把這部分用電核出來也是個技術活。 

此外,還有根據地區發展水平設置不同基準線的說法,這樣的話,怎么定地區發展水平又是一個大課題。還有,我國總體控排目標是排放強度,怎樣做目標分解也是一個大課題…總的來說,基準線法實施起來要比歷史法難很多,需要許多的數據支持,也需要更多的操作細則,在目前的情況來看,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不過發改委既然選擇了這條路,肯定也是有備而來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有一套完整的、公平、公正、公開的配額分配方案出臺。

最后,我即興想了一個自上而下的一種確定各行業基準線的思路,分享給大家,純紙上談兵,大家不要見笑,感興趣可以討論討論可行性,有相關資料的也望分享分享,謝謝!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