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隨著國際社會對氣候
問題的持續關注,低碳經濟成為全球共識,
碳金融也從被動的社會責任要求上升到主動的可持續發展訴求,各類金融機構致力于碳金融不再是理想的沖動,而是基于對
市場機會的主動把握,這場低碳經濟的“盛宴”已在各種碳金融產品的不斷創新中拉開了帷幕。
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對支持綠色產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金融的需求不斷擴大。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的出臺,顯然,綠色金融已上升為國家級的戰略目標和發展規劃,相關產業已蓄勢待發,并將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預測,“十三五”期間,中國綠色投資需求每年將達2萬到4萬億元,而財政投入約在3000億元,最多占總投資的15%,主要靠社會投資,
節能減排、發展新能源也是中央財政扶持引導的重點之一。
碳金融:撬動低碳經濟的重要杠桿
“碳金融作為以碳資產為基礎和核心的金融市場活動,能夠將
碳排放權交易制度的優勢深化,使之成為應對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性制度安排。”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如此評價碳金融。
在馬駿看來,碳金融產品創新能支撐
碳市場的發展壯大。他認為,碳金融能為碳市場提供充足的流動性,為碳市場參與者提供風險管理工具,為激活與管理碳資產創造條件。碳金融交易工具和碳金融融資工具的不斷豐富和完善,強化了
碳交易的激勵功能,將大大提高企業主動積極參與碳交易的意愿,有利于碳市場的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