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文件指出,許多尾礦庫企業對預案編制不夠重視,有些企業把環境急預案與安全生產相關預案等同,對事故可能次生的環境污染疏于關注,導致造成突發環境事件。另有企業編制的環境應急預案流于形式,缺乏針對性和操作性。
近日,環保部網站發布《尾礦庫環境應急預案編制指南》和《尾礦庫風險評估技術方法》(征求意見稿),擬在全國范圍內啟動尾礦庫應急預案編制和風險評估工作。
尾礦庫是金屬或非金屬礦山儲存尾礦或其他工業廢渣的場所,通常筑壩攔截谷口或圍地而成。
環保部文件指出,許多尾礦庫企業對預案編制不夠重視,有些企業把環境急預案與安全生產相關預案等同,對事故可能次生的環境污染疏于關注,導致造成突發環境事件。另有企業編制的環境應急預案流于形式,缺乏針對性和操作性。
上述文件稱,尾礦庫一旦發生突發環境事件往往難以控制且對環境危害嚴重。在構建尾礦庫環境風險防范體系時,應把環境風險評估作為核心和基礎,排查治理環境安全隱患。
征求意見稿的編纂參考了2006年后由環保部直接調度處置的54起尾礦庫突發環境事件。分析顯示,這些尾礦庫突發環境事件有八成為安全生產事故或自然災害造成的壩體、排洪系統、輸送系統等損毀所引起的。
根據《尾礦庫環境應急預案編制指南》(征求意見稿),環保部將針對全國11600多座尾礦庫進行環境應急分級管理,具體參考尾礦庫環境危害性、尾礦庫控制機制可靠性和尾礦庫周邊環境敏感性三個指標體系。
環保部此前調查顯示,部分尾礦庫周邊無環境敏感點,即使全部泄漏也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大多數尾礦庫地處偏,基層環境監管力量較為薄弱,難以全面監管到位。
不過,此次尾礦庫應急預案編制和風險評估工作僅適用于正常使用的尾礦庫,廢棄、無主、閉庫、回采、在建等非正常使用的尾礦庫暫不納入其中。
環保部數據顯示,至2011年年底,中國現存尾礦庫約1.2萬座,在建1500余座,其中危、險、病庫占12.4%。這些危、險、病庫對尾礦庫往往成為重金屬污染源,亦對周圍的水和土壤環境帶來嚴重威脅。
許多尾礦庫還存在建設標準偏低、企業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監管力量薄弱等
問題。近年尾礦庫事故頻發,甚至被指為影響一些地區社會安全穩定的重要因素。如,2010年9月21日,位于廣東茂名信宜的紫金礦業尾礦庫和石花地水電站發生潰壩,造成22位村民死亡和重大財產損失事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