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透露,我國已經初步完成了到2050年低碳發展戰略的相關工作,并將很快公布。目前全國碳
市場的各項準備工作正在積極推進,建成后可能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
碳排放交易市場。
全國
碳市場全面建成后,
碳交易將從現貨交易逐漸擴展到碳期貨、期權等各種
衍生品,市場空間有望快速擴大。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
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和
深圳等碳交易試點市場,累計成交量達到1.2億噸二氧化碳,成交金額超過了32億元。
目前,控制碳排放已成為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方法之一。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報告顯示,全球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尤其是人類過度使用化石燃料或生物質燃料,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引起氣候變化。
根據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國到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0%至65%,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我國還計劃于2017年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將覆蓋
鋼鐵、
電力、
化工、
建材、
造紙和
有色金屬等重點行業。
目前,歐盟建立的碳排放交易體系是交易量最大的系統,覆蓋了約1.1萬家能源消費企業,涉及排放量約占區域的50%,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到區域總量的40%。今年以來,碳交易市場歐盟配額(EUA)的交易量近40億噸。
機構認為,當碳交易市場全面擴容后,碳交易所可以收取交易費用、發展交易金融創新,將直接受益于碳交易市場成交量的急速上升。同時,低碳發展戰略的積極推進有利于
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和
航空等重點排放企業減少碳排放,將給碳排放治理企業帶來市場需求空間。此外,全國碳交易市場快速發展將對
第三方碳排放
核查機構提出更高要求,未來行業整合步伐將加快,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第三方核查機構將獲得更多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