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對我國農業來說是利弊共存,且弊大于利,但也不能一味妖魔化它。”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研究員畢欣欣認為,在無法逆轉的情況下提升農業的適應能力才是當務之急。10月21日,畢欣欣的這番話,在氣候變化下農業應對策略大會上引發參會專家思考。“在氣候變化中,農業到底處于什么樣的角色?”現場不少嘉賓發出了這樣的疑問。“農業在氣溫上升中扮演的角色有好有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蔣高明說,農作物生長與造林一樣,會吸收二氧化碳,這是正面影響。負面影響是,許多農作物生產會排放大量甲烷,這同樣會促進溫室效應。而目前空氣污染中的一氧化二碳主要來自化肥的使用。“農業在
節能減排上有很多工作可做。”蔣高明通過實驗發現,以秸稈循環利用和有機肥替代化肥為主要特征的耕作模式可以將農田
碳排放逆轉為碳吸收,同時有機肥還能增加土壤肥力,進而提高糧食產量。
利用各類殘渣堆肥、種植多年生作物覆蓋土壤、改善牧場草場管理等這些農作實踐都能起到土壤固碳效果。“農業靠天吃飯,是一個非常脆弱的行業。”畢欣欣與蔣高明有著相同的思路,農業應對氣候變化就得從減排和適應兩方面來行動,提高農業適應氣候變化能力至關重要。“為提高農戶適應極端干旱氣候的能力,國家急需切實落實在技術、物資和資金等方面的抗旱管理服務支持”,與會嘉賓建議,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對農田水利設施的投資,推廣旱作農業和保護性耕作技術;根據氣候變化趨勢調整作物品種布局和種植制度,培育耐高溫和耐旱作物品種;建立健全抗旱預警信息系統,加強抗旱預警信息的有效發布。
專家建議,
四川可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進農情檢測網絡,并構建農業防災減災技術體系;繼續實施農田基本建設、土壤培肥改良、病蟲害防治等措施,提高四川種植業的適應能力。同時,還應充分培育農業發揮
市場機制,大力發展農業保險,減輕農民因極端天氣帶來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