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25年內,人類在可再生能源領域面臨的挑戰非常大,不同國家會以不同的方式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因而,各國面臨的挑戰也不盡相同。但就可再生能源間歇性、發展成本等
問題而言,能源互聯對于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未來,我們需要在技術方面、政治方面、資金方面加大投入,以促進能源互聯構想的早日實現。
我來自歐洲,近10年來一直都在關注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我想告訴大家,在未來25年內,人類在可再生能源領域面臨的挑戰會非常大,或許比我們過去所遇到的一切挑戰都大。
2008年前,歐洲各國的可再生能源已經占到了世界范圍的60%,但這一比例目前正處于下降態勢。未來25年,歐洲還會成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
市場,但可能不再是最重要的市場了,據測算,今后歐洲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只會占到全球能力的15%。
歐洲的可再生能源市場是成熟的,在過去一些年,可再生能源在歐洲有很高的滲透率。但如今,隨著可再生能源的增多,歐洲的可再生能源也面臨著利用不充分等問題,從這一角度出發,能源互聯網可以幫助我們應對這些挑戰。
大家一定要記住,歐洲是很多國家組成的聯盟,在發展可再生能源方面,雖然大家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但我們有共同的發展目標。因此,不同國家會以不同的方式支持可再生能源,這樣一來會造成可再生能源發展成本的差異。另外,根據不同國家的實際情況,什么時候用可再生能源、用什么樣的可再生能源等問題也都有所不同,這些都會對輸電方產生不同影響。
歐洲國家對可再生能源的支持補貼體系也不盡相同,這都會使整個歐洲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情況變得相當復雜。除此之外,歐洲國家根據自己的資源狀況,還有各種各樣的發電組合,例如在波蘭,煤電居多;法國這樣的國家發展了很多核能;還有一些國家更多依賴于水力發電,所以可以說,歐洲每個國家在能源發展問題上面臨的挑戰都是不同的。
我再舉個例子,雖然也是歐洲的,但這一點放之四海而皆準,這就是人們關注的可再生能源補貼。為什么要有補貼?因為可再生能源的發電成本比其他類型的發電方式更高,但是這個情況在歐洲也發生了改變。研究表明,就長遠發展而言,不管是哪類可再生能源發的電,都將比傳統的聯合循環發電更有經濟性,可再生能源的發電成本正在下降,這也會影響到不同國家選擇適應本國發展狀況的可再生能源進行發電。
在歐洲,很多國家的電都是自發自用的,這也會在未來造成一定挑戰。眾所周知,間歇性是可再生能源的一個重要屬性,未來,可再生能源會占到新增能量的60%,但其中50%來自于間歇性可再生能源,這也就意味著你很難預計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和發電時間。解決這方面的問題,便需要實現能源互聯,目前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之間的
電力聯網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就目前歐洲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態勢來看,每個在歐盟中的國家都可以完成2020年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目標。但有趣的是,不同國家的可再生能源滲透率并不相同,例如一些國家可以達到50%的滲透率,而諸如丹麥、瑞典這樣的國家,則完完全全有可能超過50%,因此在這些國家間,就一定要考慮電力聯網。
那么,可再生能源主要來源于哪些國家?就幾個我們熟悉的國家而言,德國肯定會成為可再生能源裝機大國。眾所周知,德國擁有很多陸上風電,還有一部分海上風電,以及太陽能光伏,在德國,大多數光伏都裝在居民屋頂上,而且是居民自裝自用。那么對德國而言,如何有效管理眾多可再生能源,也是未來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例如,考慮到可再生能源的間歇性,最近波蘭政府一直在抱怨德國把太多的風力發電輸送給了波蘭,從而導致波蘭的電力起伏較大。
因而,我們可以看到,在電力供應方面,大量可再生能源進入到了發電組合之中,但從需求側看,用戶的響應并不是很積極,這便造成了可再生能源發電系統的緊張局勢,一方面可再生能源發了很多電,但另一方面,這些電能卻沒有得到充分利用。這在歐洲能源市場上會造成很多爭端,因此,能源互聯網的建設對歐洲地區十分重要。
未來,各國之間都會有巨大的電力聯網需求,但在每個國家內部,我們也要看到加強電網建設的必要性。我們必須意識到,一個國家之所以要把電輸送給相鄰的國家,其中一部分原因是這個國家沒有辦法在自己國內輸導這些電能,所以,加強國內的電網建設對能源互聯來說同樣重要。
目前在歐洲,電網的互聯互通能夠有效地應對可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其次,為了讓靈活的資產得到有效部署,歐洲各國現在也越來越重視儲能的發展,特別是靈活儲能設施的建設,這能使我們每個國家都具有靈活的裝機容量,在每個歐洲國家的市場上,都需要增加這種靈活性。比方說在德國市場上,這種靈活的容量是非常重要的。同時,我們希望歐洲范圍內的電力互聯互通可以達到40%的規模,從而實現對可再生能源間歇性的補償或調節。
要實現能源互聯互通,需要很大的投資。在技術方面,我們需要充分了解能源互聯的技術要求,并且進行實踐;在政治方面,各國也需要圍繞能源的互聯互通達成政治上的一致;同樣,我們還需要資金方面持續的跟進,以推動各國能源互聯的早日實現。
作者:愛德華·瓦杜拉—劍橋能源全球可再生能源資深研究總監
(本文根據作者在“全球能源互聯網高端
論壇——中國倡議一周年紀念活動”上的公開發言整理,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