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首屆中日韓碳定價機制研討會”于近日在清華大學舉行,來自清華大學、日本地球環境戰略研究機關、韓國溫室氣體綜合信息中心等機構的中日韓三方的數十位專家學者,圍繞三國碳定價機制及未來合作的路線圖展開研討。
碳價機制,顧名思義,即給
碳排放進行定價,相當于是將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破壞或損失進行經濟生產成本的核算,將此轉移給污染責任方且有能力
減排的相關方。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一種途徑,正受到人們的更多關注。目前,全世界約有40個國家已實施或計劃實施碳價機制,如排放交易制度和碳稅等。
清華大學低碳經濟研究院院長何建坤在發言中指出,碳價可以反映一個國家在減排方面的雄心和力度,通過調整配額的分配,不但可以加大減排的力度,在碳價的激勵下,形成長期穩定可預見的碳價趨勢,有助于推進社會和企業進行低碳方面的投資,從而可以使全社會的減排成本最小化。
在分享各國在碳定價機制的探索經驗時,日本環境省官房審議官森下哲介紹說,日本目前開展碳排放交易制度和征收碳稅兩種方式并行,并由
第三方進行核查和
認證, 以碳定價機制為契機,將氣候變暖對策和老齡化對策以及振興地方經濟相結合,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
韓國企劃財政部未來經濟戰略局局長白龍天介紹稱,韓國從2012起與日本實施了類似的
排放權交易制度,通過目標管理的方式預先分配排放額度,對五大領域的23個行業進行調控。
自2014年起,
北京、上海、廣州、
深圳、湖北等省市成為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省市,先后推出了十多種
碳金融產品,而全國碳排放交易
市場將于2017年全面啟動。北京市
碳市場建設專家張玉梅博士在研討會上介紹說,北京碳排放交易市場于2013年正式啟動,并完善了報告制度、第三方核查制度、配額管理交易、履約清算、行政處罰制度等相關制度進行支撐。通過幾年的發展,從當初的400多家,擴容到了2015年的900多家,企業的履約率高達99%。
清華大學低碳經濟研究院院長何建坤表示,希望通過本次研討會,促進中國國內碳市場機制的發展和低碳發展轉型的各項工作,和日本、韓國共同探討亞洲如何來進行碳價方面的合作,共同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通過中日韓三方的合作、實現共贏,為全球的應對氣候變化做出相應的貢獻。
日本上智大學地球環境學研究科岡崎雄太副教授在接受中國網記者專訪時表示,這是中日韓三國首次進行碳定價機制的相關研討,三國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將各自的經驗進行分享和探討,是非常有益的事,這不僅對解決亞洲的溫室氣體排放
問題,也對解決全球環境變暖問題大有裨益,在具體如何優化能源結構、削減溫室氣體排放,加大綠色金融的作用等方面,中日韓三國將有廣闊的合作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