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債券未來或規范 第三方評估質量
未來在
認證質量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把關。有必要防范一些風險,比如說某些認證機構為了維護跟客戶的關系,標準可能比較松懈的風險。
記者:《指導意見》中,提出了“研究探索綠色債券第三方評估和評級標準”。據了解,國內現在多家機構都研究制定了本機構的評估或評級標準,未來是否會由官方制定統一標準呢,特別是評級標準?
馬駿:第三方評估和評級是兩件有關聯但又有區別的事情。第三方評估的主要目的是對綠色債券支持的項目是否為綠色的認定。到目前為止,雖然監管部門只是鼓勵使用第三方評估,絕大多數發債人都獲得了第三方評估,事實上已經形成了一個沒有經過第三方評估,
市場就不認可的行業現狀。
但是未來在認證質量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把關。有必要防范一些風險,比如說某些認證機構為了維護跟客戶的關系,標準可能比較松懈的風險。但是,由于我國的綠色債券市場還剛剛起步,未來以什么方式規范第三方認證的質量還要探討,希望業界能夠一起參與。
目前的綠色債券評級指的是對綠色債券的環境表現的評估,一般涉及到對發行人或債券的綠色程度的評估(如分為五級),而不是對“綠”與“非綠”的簡單貼標。現有的綠色評級的做法是給發債主體環境效益的評分,這與傳統意義上的債券評級不同。傳統意義上的評級會影響發行成本,因為它跟預期違約率是密切相關的。但目前的綠色債券評級跟違約率還沒有密切的關系,只是作為一個參考。從中長期來講,綠色評級可以與違約概率建立數量上的關系,但必須要有大量數據樣本,需要有幾年的發展過程。目前,綠色債券評級標準方面還是百花齊放,穆迪和標普都已經提出了自己的方法,國內機構中誠信和東方金誠也發布了自己的標準。對評級標準的好壞,我認為,不急于很快做結論,總的原則應該是尊重市場選擇。
上市公司強制信息披露 可能會分步走
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可能是分步走,但具體有幾步,分多久完成,還需要探討。
記者:《指導意見》中,也明確提出了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和發債企業強制性環境信披制度。特別指出屬于環保部門公布的重點排污單位的上市公司,研究制定并嚴格執行主要污染物達標排放情況等內容的信披要求。這是否意味著針對這類企業的強制環境披露為時不遠了?
馬駿:從這句話的表述可以感覺到,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可能是分步走,但具體有幾步,分多久完成,還需要探討。可以參考一下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驗。比如
香港地區,去年更新了《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指引》,要求所有上市公司不披露就解釋。如果披露成本不太高,企業一般都會披露了,我估計幾年內香港就可能過渡到基本覆蓋全部上市公司。不過,我們的《指導意見》中事實上已經公布了分步走的第一步,就是把重污染企業先行要求嚴格執行環境信息披露。
這個過程當中,比較重要的一點在于如何幫助這些上市公司和發債企業進行能力建設的
問題。因為很多企業不知道該怎么披露,比如說規定了一些主要指標,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污水等必須披露,企業說我不知道怎么算。這就需要有專業能力的機構對企業進行培訓,如果企業自己做不了,就得委托第三方去做,需要有機構去幫助這些企業進行能力建設。
此外,環境信息披露的數字還需要有第三方機構進行解讀,變成一般的老百姓都能夠理解和接受的信息,能夠引導投資的走向。我記得最近在宣傳綠色信貸的時候,說一年的綠色信貸所降低的二氧化
碳排放相當于
北京的
出租車停駛280年,這么一個數字就很形象了,老百姓就聽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