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極端天氣多發,使得人們越來越關注可持續發展
問題。新時期,企業堅持低碳發展理念,發展
節能減排技術,改善高碳高能耗的耗能體系,促進綠色經濟轉型,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各國的
碳交易實踐表明,限制
碳排放總量,構建碳排放交易
市場,能夠有效地、低成本地達到用市場手段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的。企業作為碳交易的參與主體,不僅要把握
碳市場機遇,更要注意碳交易過程中的風險防范,為規范、有效地開展碳交易活動積累經驗。
碳交易制度內涵——低碳發展
碳
排放權交易從本質上來看,就是把以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看做一種商品,通過賦予企業一定限度的合法排放權利,使其可以在固定市場上自由交易。就中國而言,政府在排放總量控制的前提下,根據各行業的業務特點、歷史排放數量等進行配額分配;同時,建設碳排放交易機制,在地方設立碳排放交易機構,通過
政策引導、財政支持以及獎懲措施吸引企業參與碳交易。一方面,企業必須為超出許可范圍的排放支付成本,否則將遭受處罰;另一方面,有些企業可以享受因技術進步產生的排放額度結余給自己帶來交易收益的好處,從而激發其繼續開展
碳減排的熱情。
碳配額的限制使企業在政策和經濟壓力下主動規范自身行為,控制碳排放數量,加快綠色技術革新和開發新能源,從而滿足可持續發展的低碳經濟理念和自身的經濟利益。有了經濟利益的驅動,企業開展技術革新,調整投資結構,開發新能源項目,實施碳減排的做法就會自覺化、常態化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看做一種商品,通過賦予企業一定限度的合法排放權利,使其可以在固定市場上自由交易。就中國而言,政府在排放總量控制的前提下,根據各行業的業務特點、歷史排放數量等進行配額分配;同時,建設碳排放交易機制,在地方設立碳排放交易機構,通過政策引導、財政支持以及獎懲措施吸引企業參與碳交易。一方面,企業必須為超出許可范圍的排放支付成本,否則將遭受處罰;另一方面,有些企業可以享受因技術進步產生的排放額度結余給自己帶來交易收益的好處,從而激發其繼續開展碳減排的熱情。碳配額的限制使企業在政策和經濟壓力下主動規范自身行為,控制碳排放數量,加快綠色技術革新和開發新能源,從而滿足可持續發展的低碳經濟理念和自身的經濟利益。有了經濟利益的驅動,企業開展技術革新,調整投資結構,開發新能源項目,實施碳減排的做法就會自覺化、常態化。
碳交易是利用市場機制引領低碳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其最終目標是通過實體經濟的技術革新和優化轉型來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水平。開展碳排放權交易不僅是低成本控制碳排放的有效手段,也是優化資源配置,調整化石能源消費結構,推動經濟綠色轉型的重要舉措。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我國深化經濟體制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同時也能夠確保中國在未來低碳經濟的新經濟規則中獲得國際話語權。
碳交易市場將金融資本與低碳經濟緊密連接起來,催生了一種新的金融資本形式———碳金融,主要包括低碳經濟投資、融資和碳金融
衍生品的交易兩方面。從本質上來看,碳交易本身就是一種金融活動,然而碳交易的特殊性賦予了它更深層次的內涵,金融資本作用的目標不再單單局限于資本增值與經濟利益最大化,而是更加集中于為實體經濟的綠色發展提供資金支持。金融資本不僅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對開發碳資產的項目和企業進行投資,此外,來自不同項目和企業產生的碳減排量進入碳金融市場進行交易,被開發成碳現貨、期貨等金融工具。在碳交易的各個環節中,金融機構更是廣泛參與,不斷開發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幫助企業開發管理碳資產,實現碳資產的保值增值,從而減少碳資產流失等帶來的風險與損失,實現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共贏。
從短期來看,碳金融創新能夠刺激目前低迷的金融市場,煥發金融市場的活力,從長期來看,碳金融能夠促進經濟發展從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的轉型,是解決全球氣候問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根據世界銀行的預測數據,2020年全球碳交易市場總額將達到3.5萬億美元,碳交易市場有望趕超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從全球角度來看,我國要想爭奪新興碳金融市場話語權,站在全球低碳金融的制高點,就必須實行低碳經濟發展戰略,高度重視碳交易市場的培育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