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歐確實對英國、歐盟以及全球引起了海嘯式影響。外界以為,原定于6月30日公布減排目標的計劃或將推遲,但出人意料的是,英國能源與氣候變化大臣魯德當日公布,到2030年,英國在1990年的基礎上削減二氧化
碳排放57%?!缎l報》評論稱,這一目標是“世界級”的,相比歐盟到2030年減排40%的目標更為嚴格。
事實上,英國在2008年正式制定《氣候變化法案》,引入了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碳預算”框架。這一框架旨在為實現205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降低80%的長遠目標設定路線。而2016年6月30日剛好是新目標的設定日期。
新的
政策目標是必要的,這意味著政府將不得不在一個新的成本效益能源戰略體系下,減少對進口天然氣的依賴,優先使用能效較高的基礎設施,減少英國家庭的能源消費量。
但有專家認為《氣候變化法案》保證了英國即使不在歐盟體系下,也是氣候變化的領導者。因此政府應該忽視反對之聲,聽取科學家的意見,繼續設定新的減排目標,這有助于綠色經濟發展。
聯合國氣候變化部也敦促英國退歐后,不要放棄領導全球應對變暖的行動力。在接下來的兩年,建議英國“保持冷靜,向低碳經濟轉變”,而不是“保持冷靜,不作為”。
德國:2030年新車必須零排放
德國經濟部副部長萊納·巴克稱,到2030年在德所有的注冊新車必須達到零排放標準,以減少空氣污染。
專家表示,德國減排目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有效減輕
交通污染。由于汽車的車齡普遍在20年,注冊的新柴油車和汽油車需在接下來的15年內過渡為零排放的電動車。
德國內閣今年承諾向購買電動車的消費者提供補貼,以提升電動車的銷量。而在中國、挪威和法國等國,純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動車的買主均可享受現金優惠。德國環境署表示,電動車激勵措施及稅收優惠政策刺激消費需求,助推2020年上路行駛電動車達50萬輛目標的實現。
據德國汽車管理中心預測,2025年在德國上路純電動車的比重或將從今年的0.6%提升到8%。根據德國聯邦機動車管理局KBA發布的數據,到2016年1月,德國有3000萬的汽油車和1450萬的柴油車注冊量,插電混動車注冊量約為13萬輛,純電動車2.5萬輛。
日本:圍繞減排計劃引進碳稅
日本經濟產業省7月召開了旨在討論溫室氣體減排長期措施的專家會議。為確保經濟增長的同時采取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舉措,會議將制定促進可再生能源和
節能領域投資及技術革新的措施。
會上專家指出,溫室氣體減排對企業活動和國民生活影響巨大,努力兼顧環境與經濟至關重要。
此外,日本政府在內閣會議上敲定了到2050年溫室氣體比現在減排80%的計劃,日本環境省也計劃設立旨在實現長期目標的研究會議。圍繞減排方法,環境省希望引進碳稅等,而經產省則把立足點放在不愿承受經濟負擔的工商界上,雙方分歧明顯。兩省主導權之爭或將全面打響。
澳大利亞:綠色政策減少排放
澳大利亞近日宣布,到2030年,澳大利亞人均排放量與2005年相比將會下降至少50%,每單位GDP的排放量將下降64%。到2030年,澳大利亞溫室氣體排放量與2005年相比將減少26%~28%。
這會使澳大利亞的經濟和就業強勁增長。政府將依靠已見成效的直接行動計劃,尤其是排放減少基金及其保障機制的政策,從而達到2030年的減排目標。
去年4月,澳大利亞碳
排放權首次競拍,以每噸14澳元的價格,支付了6.6億澳元給有意愿減排的企業,以期減排4700萬噸溫室氣體。
政府表示會采取更多的方法來減少排放,如到2020年之前將在道路上種植2000萬棵樹,同時還在全國各地推出了超過350個綠色軍團項目。澳大利亞總理阿博特說,這將節約企業和家庭的金錢并提高生產率。在減少26%至28%排放量的同時,澳大利亞力爭在經濟和環境責任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在致力于應對氣候變化的同時,盡可能減少家庭、養老金領取者和企業的負擔。
減少碳排放,中國最給力
當前氣候變化已從單純的環境保護
問題上升為人類生存與發展問題。而對中國而言, 還有更加重要和緊迫的現實意義。改變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和高污染高能耗的產業結構, 是中國國內治理環境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迫切要求。同時,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也是中國廣泛參與全球治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責任與擔當,更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近兩年來,中國攻堅克難,已經使能源消費和CO2排放增速顯著放緩,并且能源消費年增長率2014 年僅為2.1%,2015 年僅為0.9%;而CO2 排放2015 年基本上與2014 年持平。這對近兩年來全球CO2 排放量出現穩定趨勢做出了重要貢獻。
自從哥本哈根會議后, 中國愈加重視與發展中國家的氣候變化立場協調, 努力加強“ 基礎四國”和“立場相近發展中國家”溝通協調,促進發展中國家團結和維護共同利益。同時也積極與美國、歐盟、澳大利亞、新西蘭、英國、德國等發達國家開展部長級和工作層的氣候變化對話磋商,推動專家層面的溝通交流。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大力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體現新興發展中大國的國際擔當。中國主動從2015 年開始加大對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支持,并出資200 億元人民幣建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在綠色氣候基金之外,通過資金支持、技術合作、贈送低碳節能產品、組織氣候變化培訓班等多種形式,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
同時中國也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積極開展與國際組織和民間非政府組織在氣候變化領域的務實合作,更加重視與國際國內媒體的溝通,更有效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